(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到5776億元,同比增長9.6%,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其中,出口額高達4480億元,同比增長14%,跨境電商已成為拉動我國外貿增長的新動能。目前,全國跨境電商主體數量已突破12萬家,跨境電商產業園區更是超過了1000個,海外倉的建設也取得顯著進展,數量超過2500個,總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米。為了進一步推動跨境電商和海外倉等新型外貿基礎設施協同聯動發展,前不久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積極培育跨境電商經營主體,鼓勵地方立足自身特色優勢支持傳統外貿企業發展跨境電商,加強相關人才培養,為企業提供更多展示對接平臺。商務部等9部門也于今年6月份聯合發布《關于拓展跨境電商出口推進海外倉建設的意見》,拓展跨境電商出口,優化海外倉布局,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
據了解,世界銀行目前已推出新版營商環境評估體系——宜商環境(B-ready)指數。面對該指數正式啟用帶來的挑戰與機遇,要提前應對。針對跨境電商相關的服務貿易領域和數字貿易領域,新版指數提出一系列創新性評估項目,旨在優化全球貿易的營商環境。因此,要抓緊研究新增的評估項目,不斷深化和完善跨境電商行業所需的硬件支持和軟實力,進一步提升我國跨境電商的國際競爭力。
鼓勵我國民營企業攜手具備國際公信力的外資企業,共同打造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降低跨境電商業務成本,并提升我國營商環境的國際聲譽。此類平臺作為政府與跨境電商主體(支付企業、電商平臺、生產企業、物流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有效實現了數據交換服務,并為海關、稅務、外管等政府部門提供一站式監管服務。在跨境電商業務復雜繁瑣的流程中,非政府部門等第三方主體的加入,有助于提升流程的透明度和效率,增強跨境電商活動的穩健性。同時,通過與國際企業或非營利機構深入合作,能更有效地打通國際規則對接通道,加強我國經營主體和監管機構的國際公信力,塑造更加開放、包容、高效的國際跨境電商合作新格局。
加快復制現有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制度創新成果,激發跨境電商經營主體活力。自2015年杭州設立首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以來,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有165個試驗區,覆蓋31個省份,形成一整套涵蓋跨境電商交易、支付、物流、通關、退稅、結匯等多個環節的技術標準、業務流程、監管模式、信息化建設以及優惠政策等先行先試的制度創新成果。對此,要在全國范圍內快速復制和推廣這些寶貴經驗,提升跨境電商平臺企業等各方主體的信息獲取能力和透明度,強化電子系統和服務之間的互操作性,推進跨境電商風險管理系統的運行效率,并加速過境機構程序運行的順暢度。
布局海外倉等新型外貿基礎設施的全球網絡,構建跨境電商完整產業鏈與服務鏈。作為新型外貿基礎設施,海外倉功能日益完善,逐步成為集倉儲、物流、報關清關、退換貨、加工維修、包裝、分銷、金融保險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在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和促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方面,海外倉的作用日益增強。全方位優化海外倉功能,既能提升跨境訂單物流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出口產品售后保障能力,又能促進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實現供應鏈高效銜接,加快貿易產業融合。
推進國際與區域間的交流合作,提升跨境電商規則標準等“軟聯通”水平。不斷擴大跨境電商領域開放程度,積極在跨境電商模式拓展方面實現先行先試。同時,借助“絲路電商”國際智庫聯盟等多樣化形式,加強與國際智庫的交流合作,深入開展針對電子商務規則、產業對接、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研究,積極同國際開展平臺融合與監管制度層面的合作,為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打造開放、公平、公正的跨境電商貿易環境。此外,要積極促進跨境電商領域的國際合作研修,構建起涵蓋政府、高校、社會、企業等在內多方聯動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體系,為全球市場培育更多優秀人才,共同推動跨境電商行業的繁榮與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