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阿伯,又出去啦?”“對的,我兒子帶孫子來看我們,我去買點小菜,開心啊……”剛剛過去的長假里,家住延長中路561弄曙光小區1號樓的張老伯忙進忙出,鄰居們常能在嶄新的電梯間“邂逅”他。
80多歲的張老伯為何如此活躍?最大的原因是居民樓換了新電梯。“上上下下不再‘嚇勢勢’了,生活方便了,心情也好了!”張老伯說。
超齡電梯頻頻故障
(資料圖片)
讓張老伯贊不絕口的“新電梯”于今年9月底“上崗”:1號樓、2號樓一共更新了4部。
曙光小區地處靜安區大寧路街道,于1996年竣工。小區1號樓和2號樓都是20層樓的高層建筑,配建的電梯“梯齡”已超26年。
“超期服役”的電梯先后出現夾人、關人、急墜等狀況,居民每日出行擔驚受怕。
在大家看來,更換老舊電梯“勢在必行”。
自發成立“換梯小組”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難。3年前,電梯更新事宜就已提上小區議事日程,但因為沒有成立業委會,維修基金也幾近枯竭,更換電梯需要業主自籌費用,不少人并不支持。
2022年,維修基金已徹底無力負擔“無窮無盡”的電梯維修費用。如何在沒有業委會的前提下把更新電梯的事辦成?朱怡舟、楊莉萍、蔡宇和季耀隆等幾位居民率先站了出來,自發成立“換梯小組”。
朱怡舟是一位90后,看到小區電梯故障頻頻卻無人過問,主動請纓擔任“換梯小組”組長;副組長楊莉萍一年多來幾乎全身心撲在4部電梯上。在兩人的帶領下,“換梯小組”從研究《民法典》《上海市住宅物業管理規定》等法條入手,每晚在微信群“頭腦風暴”,討論法條適用、類似案件判例等,再通過線上微信群和線下面對面的形式,不厭其煩地向居民說明更換電梯的緊迫性和維修基金現狀,闡明為了大家共同的安全,需要盡快自籌更換而非繼續維修的道理。擁有數十年豐富審計、財務工作經驗的楊莉萍主動聯系大寧路街道房管部門領導,獲取了關于征詢、計費、流程、補貼等各方面信息的指導。
發揮居民自治力量
更新電梯最大的痛點在于維修基金瀕臨紅線,為了不觸發大額續籌,需要自籌資金。
“很多業主以前根本不了解也不關心,直到要換梯的時候,才意識到維修基金早已所剩無幾。”季耀隆告訴記者,他們通過微信群、上門拜訪等方式,從講清維修基金的收支情況入手,把更換電梯的籌資進度和目標對所有居民公開,讓大家對項目有了心理預期,也了解了關鍵時間節點。
在“換梯業主群”中,“換梯小組”每天將換梯進度與業主分享,回復疑問和意見。最終,大家挑選了3款質量過硬、性價比高、口碑較好的電梯型號,再通過小區《議事規則》所認可的表決方式,由業主公開透明投票選定,增加參與度與可信度。
對于居民自治更新電梯,大寧路街道也大力支持,各部門專門成立了工作組,深入基層服務居民:自治辦牽頭開展議事協商;加梯辦參照老舊小區加梯工作經驗,講清換梯中各方需要承擔的義務及相應的權利;城運中心全程參與換梯具體過程,為居民提供政策指導……
9月底,1號樓、2號樓4部電梯全新上崗。居民們走進電梯,看到轎廂寬敞整潔大方,輕觸按鈕,運轉靈敏穩定可靠,都非常滿意。
讓“換梯小組”和居民格外自豪的是,這次換梯創下全市首例居民小區在沒有業委會、沒有維修基金的情況下,成功續籌換梯的紀錄,交出了“單樓棟100%、綜合自籌率95%”的“成績單”。這背后,是居民自治的力量。
關鍵詞: 居民自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