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城人均消費排行榜公布:
梳理研究各大城市人均消費支出和消費率(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排名前十的城市是上海, 深圳, 北京, 廣州, 杭州, 珠海, 佛山, 廈門, 長沙和東莞主要是南方城市;就人均消費率而言,北方城市名列前茅。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重點城市的人均消費支出數據還沒有公布,這里不做統計;其他城市人均消費支出方面,只公布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數據。根據當地城市化率計算了所有居民的人均消費數據。
下表就是這35個城市的消費排行情況,這35城分別是哪35個城市,大家也可以從表中看到:
記者統計了2019年35個主要城市人均消費支出,17個城市人均消費支出超過3萬元大關。除了長沙和武漢,其他15個城市都位于東部沿海的發達地區。集中主要在長三角, 珠三角和津, 京在其中,有五個城市人均消費支出超過4萬元,分別是上海, 深圳,北方京和廣州,以及杭州,一個近幾年由于數字經濟發展迅速的準一線城市。
去年,上海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最高,為45605元,比上年增長5.2%。上海也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城市。據抽樣調查,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9442元,比上年增長8.2%。
深圳和京人均消費支出均超過4.3萬元,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雖然廣州在金融和互聯網發展方面不如產業其他三個一線城市,上市公司數量甚至低于杭州和蘇州, 廣州,但人均消費支出表現并不疲軟。數據顯示,去年廣州人均消費支出為41999元,與京和深圳相差不遠
35城人均消費排行榜反映出什么情況:
用人均消費支出/GDP(不包括政府消費,所以這個數據明顯低于最終消費率)或者“人均消費率”來衡量更準確,更有意義。根據35個主要城市的人均消費率統計,有7個城市的數據超過30%,即溫州,哈爾濱,沈陽,天津,石家莊,蘭州和東莞,北方城市大多是一般城市。
相比之下,較低的數據主要來自南方的一些生產城市,如業大市,如常州,無錫,南通,合肥和深圳。根據彭澎的分析,南方的這些制造業業大市主要生產終端消費品,他們生產的產品不僅滿足了當地的需求,而且出口更多。相比之下,一些地方對終端產品的需求較少,進口產品較多,這也影響了人均消費率的價值。
此外,不同地區的消費觀念、房價水平等因素也會影響“人均消費率”。比如北方很多城市由于工業化進程早,非商品住房的比重很大,整體房價水平較低,所以居民收入會更多用于日常消費。相比之下,一些地方房價的上漲會相應減少居民的日常消費支出。
廈門大學經濟學副教授丁長發,分析說,北方城市的許多居民都在體制內就業,各種社會保障都很完善,他們也敢于花更多的錢。南方很多城市都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工,他們掙錢回老家,也影響了城市居民的消費支出。同時,高房價對居民消費有擠出和抑制作用。在一些一線城市,一些居民在教育、培訓等服務上的支出甚至超過了他們在消費品上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