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樂天來為大家解答以下的問題,關于少陽病癥狀及中醫治療,少陽病的癥狀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傷寒論》中的少陽癥,為半表半里,所以少陽為病,既不在表,也不在里。
2、它的癥候表現截然區分,其經證或腑證往往混同出現,在病變過程中只有兼表(太陽)、兼里(陽明)之分。
3、少陽的主證是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細。
4、可以看出,上述癥狀即反映有腑病的性質(口苦、不欲飲食、心煩喜嘔),也反映有經病的性質(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此為病在太陽與陽明之間,又稱半表半里膽熱癥候。
5、乃由正邪分爭表里之間,樞機不利所致。
6、故《傷寒論》說:“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7、”“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
8、小柴胡湯主之。
9、”此外,少陽表邪未解,陽明胃腑已實,尚可見往來寒熱,口苦,腹滿而痛,潮熱微煩等證。
10、若邪入血室,尚可見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或寒熱發作如瘧等證。
少陽病是怎么形成的
少陽病是一種中醫病癥,根據 《傷寒論》的描述少陽病的病因主要有3點:
1. 他經傳來,即由太陽病或陽明病傳入,“傷寒五六日中風”、“傷寒中風”、“本太陽不解”皆屬此類;
2. 本經自病,外邪改入少陽而得病,“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3. 陰病轉出,由厥陰熱勝陽復轉出少陽。
由于人體正氣不足,腠理疏松,衛表欠固,則外邪便可由表入里,侵犯少陽,但此時正氣又非大虛,尚可與邪氣相爭,時有進退,出入不定,這樣就產生了少陽病。
少陽病根據辯證不同,一般使用“小柴胡湯”或者“大柴胡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