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一股強勁的“中國力量”正在崛起。
前瞻產業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22年中國及全球數字貿易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數字貿易已成為新一輪大國競爭的焦點。作為全球數字貿易規模排名前五位的國家之一,中國數字貿易發展前景廣闊。
我國數字服務貿易規模總體呈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1648.4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2939.9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6.6%。據商務部預測,到2025年,中國可數字化的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將超過4000億美元,占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達到50%左右。
這與近年來我國相繼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發展數字貿易密不可分。2020年4月,商務部等多部門共同認定中關村軟件園等12個園區為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以此為依托,北京、浙江等地正在全力打造數字貿易示范區。此外,2021年,“數字貿易”首次被列入《“十四五”服務貿易發展規劃》中,明確了未來我國數字貿易發展的重點和路徑。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外貿外資平穩發展,創新發展服務貿易、數字貿易,推進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
從發展格局看,當前,中國數字貿易的發展水平呈現東強西弱和南強北弱的態勢。數字貿易發展需要良好的互聯網、物流等基礎設施作為支撐,并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據此,報告認為,當前,我國應大力推進數字貿易的發展、鼓勵地方先行先試。各地在推動數字貿易發展時應當找準定位,發揮自身特色,結合自身資源,充分利用當地優勢,實現因地制宜的高質量發展,同時也應當積極參與區域協同,打造數字貿易生態圈,最終實現全國通力、差異化突破、協同性發展。
北京在數字貿易發展方面表現亮眼。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業出口是北京服務貿易最大的順差來源,數字內容是北京市發展數字貿易的優勢領域。同時,北京也是全國首批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和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
根據《北京市關于促進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到2025年,北京市數字貿易進出口規模將達到1500億美元,占全市進出口總額比重達到25%;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數字技術影響力、數字資源配置力和數字規則話語權的數字貿易龍頭企業。
展望未來,報告認為,我國數字貿易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方面,數字貿易是推動全球經濟復蘇與增長的重要引擎。在全球經濟復蘇不及預期背景下,數字貿易已成為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的突出亮點。我國政策也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貿易。新興數字技術快速推廣應用和數字貿易規則的逐步完善也為數字貿易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挑戰方面,數字貿易屬于新的貿易業態,隨著數字化、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在跨境交易過程中仍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各國在數字貿易規則方面尚未達成完全共識,全球數字治理體系尚未形成,數字安全問題仍然存在,數字化人才的作用越發凸顯,數字化人才缺口也將越來越大。
在此背景下,政府、行業、企業應如何作為?報告也給出了相關建議:
從政府層面講,要加強頂層設計,夯實數字貿易發展的制度性工作,參與國際數字貿易規則制定,持續推進數字貿易試點,強化數字治理能力,推動產業升級,加強行業合作,增強我國數字貿易的發展動能。
從行業角度看,數字貿易的發展將加快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進程,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包括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物流運輸全流程的數字可視化;跨境電商將向供應鏈協同與一體化發展;數字內容和數字服務的需求和貿易規模將上升;金融科技的應用將日益廣泛。
從企業層面看,大型企業相較于中小企業具有發展規模所帶來的經濟優勢,而中小企業更多地依靠創新科技、營商環境改善、金融貿易、電商平臺等提供的綜合支持融入全球價值鏈。數字貿易能夠為中小企業降本增效、擴大市場機會,促使企業加速數字制造。(本報記者 孟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