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進”監控攝像頭里的老人
他們的真實生活在這里被一一攤開,有孤獨,也有子女的牽掛
(資料圖)
近年來,監控攝像頭里“住進”越來越多的老人。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生活在農村的60歲及以上人口有1.2億人,其中留守老人占了很大比重。不少在外的年輕人為老家安裝了監控攝像頭,以便于隨時查看老人的日常情況。
那些監控畫面攤開了老人真實的生活,卻“住不下”老人的孤獨和思念。監控的意義是什么?在監控攝像頭中,有老人不得不接受的無奈,有子女為了安全的考量,還有隔著屏幕的對話和念想。
被監控的老人:
從抗拒到妥協
張大民一手拄著拐杖,一手由女兒牽著,挪動著腿在院子里溜達。畫面被監控拍下。他知道,這樣的日子不多了。
三年前,張大民的老伴去世。張大民有睡眠行為障礙,睡著后總拳打腳踢。過去有老伴照看他,如今老伴走了,女兒就想給他裝個監控。但張大民總是臉一沉,“監控就跟雙眼睛似的看著我,我不舒服。”
有一次,張大民睡著后,直接從床上栽了下來。女兒又小心翼翼地提出安監控,張大民心里難受。“我還能動,摔一下不要緊。”安監控的事,就此作罷。
這兩年,張大民的身體狀況眼見得虛弱。今年4月,張大民感覺腹部疼痛難忍。子女帶著他去醫院檢查,沒想到,“癌癥”兩個字出現在他的身上。為了方便照顧張大民,女兒總會接他到家里長住一段時間。女兒再次提出給他安裝監控,晚上也能隨時查看他的情況。聽到女兒聲音里充滿哭腔,張大民妥協了。
監控安裝在電視柜上,正對著床。白天,女兒陪著張大民時,不開監控。晚上,張大民睡覺時,女兒再將監控電源插上。起初,張大民很不自在,拿著睡衣躲在角落里換上,再到床上睡覺。后來,張大民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逐漸“遺忘”了監控的存在。“沒辦法在乎。”張大民知道,孩子們擔心他晚上睡覺發生意外。
看監控錄像最多的人,除了女兒,還有在外地當醫生的外甥女于菲。
張大民摔倒過兩次,得知情況后,于菲馬上翻找監控畫面。第一次,張大民想在院子里坐會兒,由于沒估摸好馬扎的高度,一個趔趄,后背蹭到墻上。第二次,張大民小便后想拿拐杖離開,但是拐杖還沒立好,他身體重心不穩,摔倒在地,頭上磕了個包。
“姥爺過去只是眼睛花了,耳朵聾了,但姥姥去世后,他突然變成了這種狀態,而我卻救不了他。”于菲哽咽著說,“眼睜睜看著姥爺摔倒是很難受的事情,但是我必須克制這些情緒,因為我需要通過攝像頭來看一下姥爺是怎么摔倒的,以判斷他的身體有沒有其他情況。”
于菲打來電話,告訴張大民如何起坐以避免摔倒。張大民不停地說著:“孩子這么忙,又給孩子添麻煩了。”
安監控的人:
安全比隱私更重要
在于菲老家,村里剩下的大多是老年人。近幾年,給家里老人安裝監控的情況有所增加。跟于菲家隔一條街的李文亮家,也安裝了監控。
李文亮今年72歲。多年前妻子改嫁,李文亮獨自將子女撫養成人。兒子在外地定居,女兒李小迪也嫁了人。李文亮身體一直很好,常常外出打工。李小迪總聽父親說的一句話就是,“沒事不用回家,忙你們的日子就行。”
這兩年,李文亮總嘀咕“心口窩不舒服”。李小迪便和哥哥一起帶著父親去醫院檢查。結果,李文亮患有心絞痛,只好做了心臟搭橋手術。李小迪說:“那是我第一次覺得父親老了。”
去年,李文亮感覺腸胃不適,到醫院做腸鏡時卻造成了腸管破裂。一次造瘺手術后,他每天都需要帶著造瘺袋。
李小迪和哥哥勸父親跟他們一起生活,但李文亮無法丟下自己的莊稼,也無法離開熟悉的村莊。在他們的堅持下,好歹給李文亮在家里安了監控,屋內一個,院子里一個。李小迪說,“對于父親現在的身體狀況來說,安全比隱私更重要。”
李小迪一有時間就給父親打電話,或者帶著孩子回家。在院子的鏡頭中,總會拍到李文亮的背影,一個清瘦老人坐著馬扎,看看書,聽聽收音機。李小迪發現,父親自從帶著造瘺袋以后再也不去串門,也不與人靠近搭話。本就寡言少語的他,變得更加沉默。
入秋轉涼后,李文亮常感覺心臟不舒服。10月中旬的一天清晨,李小迪接到電話,父親聲音虛弱。李小迪心里一驚,打開監控發現父親躺在床上,穿著新衣服……李小迪趕緊打120,并往家里趕。救護車的聲音打破了村里的寧靜。鄰居趕到李文亮家,看到他手腳蒼白,喊他不應聲。幾天里,李小迪和哥哥一直守在醫院。李小迪一邊掛念著躺在監護室的父親,一邊擔心剛滿1歲的女兒。
監控兩頭的對話:
回應讓人心安
在社交平臺上,貴陽的小魚兒分享著“監控下的故事”。小魚兒2歲時母親改嫁,后來父親去世,她由爺爺奶奶撫養。讀書、工作,小魚兒覺得越長大就離家越遠。小魚兒嫁到離家270公里遠的地方,靠打電話跟爺爺奶奶聯系。有一次,奶奶的手機進水,電話打不通,她只能干著急。
2021年春節,小魚兒和丈夫商量回老家陪爺爺奶奶過年。小魚兒知道這很自私,但她不想留下爺爺奶奶孤零零地過年。奶奶對小魚兒說:“今年我81歲,如果你每年回來三次,如果我還能活10年,我們還能再見30次。”
2022年春節,奶奶抱著重孫女很不舍,“過了年,你要回去了,家里又不熱鬧了,下次回來又不知道什么時候了。”臨行前,小魚兒給老家裝了兩個監控。她說:“安監控是因為奶奶生病了,心衰竭。”
離開老家的第一個晚上,小魚兒打開監控發現,他們走的時候,爺爺奶奶望著車的地方站了許久才回家。
自從裝上監控,小魚兒每天都看看老家的動態。“過去他們總是報喜不報憂,現在自己可以看到真實情況。”監控,成了他們溝通的紐帶。小魚兒發現,奶奶每天晚上都會把手機放在桌子上,好像在等待著什么。于是小魚兒喊她,聽得出來她很開心。這樣的回應,讓小魚兒覺得離家很近,讓她覺得心安。
小魚兒還發現了爺爺的秘密。爺爺趁奶奶出門時,掏出一個包裹嚴實的酒瓶,偷偷喝起來。爺爺血壓高,還出現過腦出血,醫生說不能喝酒,小魚兒趕緊從監控里制止了他。
通過攝像頭,小魚兒看到了爺爺奶奶的另一面。奶奶身體不好,哪兒都去不了,不會看電視,也不會玩手機,一個人坐著就是好久。奶奶的孤獨,溢出屏幕,成了小魚兒的心酸。
每次回家,小魚兒都要給爺爺奶奶理發,洗澡,掏耳朵,剪指甲。今年過年那段時間,爺爺突然小便失禁,阿爾茨海默病加重。小魚兒拿出爺爺的褲子、被子,清洗干凈。到飯點,她要照顧爺爺奶奶,照顧3歲的大女兒吃飯,還要把1歲的小女兒背在身上。
小魚兒還用監控記錄下老人的春夏秋冬。爺爺背著背簍拿著鋤頭去干活,奶奶在家門口坐坐,一日三餐,日復一日。對小魚兒來說,記錄爺爺奶奶平凡的一天,就是最好的一天。
有一次,小魚兒從監控中看到奶奶和鄰居聊天。奶奶說,“八十多歲了,死也死得了,現在也沒什么擔心和牽掛了。”小魚兒愣住了,“如果有一天你們離開了,我就沒有家了。”
今年7月,奶奶住進醫院,小魚兒趕緊帶著孩子趕回去。小魚兒回到老家已經待了3個月,監控畫面里多了她和兩個女兒陪伴爺爺奶奶。但奶奶出院后,每天都覺得很累。馬上就到冬天了,小魚兒希望奶奶好起來,熬過冬天。
關鍵詞: 監控,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