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焦山是怎樣的景區?
焦山風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鎮江三山”(另兩個是金山和北固山)名勝之一,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于世。
焦山是長江中四面環水的島嶼,山高70.7米,周長2000余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碧波環抱,林木蓊郁,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正所謂“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被譽為“江中浮玉”。身臨其境,確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島,游人慕名而至。
與一些名山大川相比,焦山并不顯得高大突出,但它有其獨特之處,那就是聞名遐邇的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氣勢磅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藝術,使焦山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書法之山。焦山碑刻,篆、隸、真、草、行諸體皆備,風格迥異,或蒼古峭拔,縱逸奇深,或嚴整舒朗,渾然厚重,真可謂匯千年古刻之雋美,融百家書法之精神。有“碑中之王”、“大字之祖”之稱的曠世奇碑——“瘞鶴銘”,就出自焦山,北有《石門銘》,南有《瘞鶴銘》,焦山碑林與西安碑林一南一北,各領風騷,有人說西安碑林是雄渾的黃河文化的象征,而焦山碑林則是清奇的長江文化的凝結。它所擁有的更多的是人文個性的張揚。
焦山自古以來名稱很多,有樵山、譙山、獅子山、獅巖、雙峰山等。這些名稱均是根據當時特定的情形或山體的自然特點而命名的。如樵山,取自于樵夫砍柴;譙山,取自于在此設有海防和瞭望哨所;獅子山、獅巖、雙峰山等則取其形。只有焦山之名來得最具有傳奇色彩和人文情趣,因而千百年一直沿用。
焦山風景區內有哪些景觀?
不波亭
是“海不揚波”亭的簡稱,即定慧寺山門。
從長江邊上與焦山對峙的象山腳下的渡口擺渡過江,不到五分鐘就可踏上綠色的小島—焦山。迎面的焦山大門,朱漆彩畫,一對石獅鎮守大門。門旁左右懸掛著清代光緒年間巴州廖倫所寫的一副楹聯“長江此天塹,中國有圣人”,顯得古樸典雅。進入山門,迎壁就是對聯的橫披“海不揚波”四個大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書,意為焦山矗立江心,猶如鎮海之石,驅逐水妖,故而海不揚波。在佛教上“海不揚波”是清平世界的意思。
東泠泉
在大雄寶殿西側原海云堂的天井里,有一口井,叫東泠泉。相傳是焦光煉丹取水之處,又稱煉丹井。其實這里本不是一個泉,而是焦山和尚模仿金山中泠泉開鑿的一口井。因焦山在金山之東,故稱為“東泠泉”。過去金、焦二山和尚常常相互爭勝,彼此模仿,金山寺有個蘇東坡玉帶,焦山寺也弄來一條楊一清玉帶;焦山有個吸江亭,金山也仿造一個吞海亭。東泠泉的開鑿正是他們競相爭勝的結果。
觀瀾閣
走過一排楓樹,只見前面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一株四百多年前的古楓楊挺拔秀麗,這里便是乾隆南巡時逗留的行宮,行宮為兩層建筑,五十多年前閣前還未形成沙灘,閣外驚濤拍岸,波瀾起伏,故名觀瀾閣。樓上下東、南、西三面都有透明大窗,于樓上長廊觀賞江景,視野開闊,近看花木扶疏,遠眺江潮洶涌,白云飄逸,群山整秀,真是一幅絕妙的圖畫。
寶墨軒
寶墨軒又名焦山碑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摩崖石刻環集焦山西側峭壁,氣勢磅礴,存有六朝以來刻石百余方,“大字之祖”——《瘞鶴銘》原址即于此。摩崖唐刻《金剛經偈句》、宋刻《米芾摩崖題名》、《陸游踏雪觀瘞鶴銘》等,均屬上品,彌足珍貴。從觀瀾閣穿小橋,過假山,便就是掩映在銀杏樹下的寶墨軒。這里原是自然庵、香林庵、玉峰庵、海云庵的舊址。碑林內先珍藏著歷代碑刻四百多塊,數量之多,僅次于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這些碑刻鑲嵌在回廊亭閣之中。有書法、藝術、史料、歷代墓志、石雕藝術等,內容極其豐富,其中有唐朝儀鳳二年(677)多立的魏法師碑,被譽為“初唐妙品”,碑文完整,字體工整遒勁,為國內罕見的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