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公主是誰
長樂公主(621年-643年),名李麗質,唐太宗嫡長女。因長孫皇后所生,唐太宗特別鐘愛。
貞觀二年(628年),詔封長樂郡公主。貞觀五年(一說貞觀六年),唐太宗開始為長樂公主籌備嫁妝,詔令有司為其準備的嫁妝要加倍于太宗之妹永嘉公主,魏征以漢明帝故事諷喻太宗做法嚴重逾制。貞觀七年(633年),長樂公主下嫁宗正少卿長孫沖,即齊國公長孫無忌的嫡長子。后任秘書監、刑部尚書、兵部尚書。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太宗詔宗室群臣襲封刺史,諸臣進諫無效后,長孫無忌請兒媳長樂公主協助固請于太宗,后太宗詔停世封刺史。
貞觀十七年(643年)八月十日,因病去世,享年二十三歲,陪葬昭陵。唐太宗痛失愛女,多次痛哭后仍然感到哀思難以抑制。、
李麗質人物生平介紹
取名麗質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妃長孫氏生下了一個女兒,秦王李世民欣喜之下,給這個女兒取名李麗質。長樂公主的志文中用華美的辭藻盛贊道:“公主資淑靈于宸極,稟明訓于軒曜。……皎若夜月之照瓊林,爛若晨霞之映珠浦。”可見公主果真人如其名,天生麗質,是位容色絕姝的美人。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年僅八歲的李麗質詔封長樂郡公主,食邑三千戶。
特優逾制
因為長樂公主是愛妻長孫氏所生,唐太宗視為掌上明珠,因而“特所鐘愛”,貞觀七年(公元633年),長樂公主正式下嫁長孫無忌之子,宗正少卿長孫沖。長孫無忌是開國大功臣,凌煙閣排名第一,貞觀年間又任宰相。長孫族作為后族新貴,又是功臣之家,可謂富貴至極,顯赫非常。當然唐太宗選擇長孫家族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長孫無忌不僅是太宗的布衣之交,也是長孫皇后的兄長。將愛女嫁給長孫家族無疑是最安心的安排,故后來同是皇后所生的新城公主同樣也嫁入了長孫家族。
長孫沖是長孫無忌的長子,也是長孫皇后的嫡侄,姑表兄妹相配,可謂親上加親。唐太宗眼見愛女配得如此佳婿,高興之余就引出了一段小插曲。貞觀五年(也有記六年),唐太宗在給女兒籌備嫁妝時想要多給,于是對眾臣表示“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鐘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房玄齡等答曰:“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于是敕有司資送加倍于永嘉長公主。永嘉公主是唐高祖李淵之女(武德二年生),也就是長樂公主的姑姑,在輩分上長于長樂公主,理應尊于長樂公主。唐太宗為了寶貝女兒居然想逾禮而行,幸得諍臣魏征勸諫:“若令公主之禮有過長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最終太宗收回旨意,此事后又一成美談。
諫言封建
婚后的長樂公主又一次出現在史書上,是在貞觀十三年(639年)的徒封建事件中。所謂封建就是像西周時分封諸侯一樣,讓諸王、功臣永久性在一地擔任長官,并可由子孫世襲。此事顯然是在開歷史的倒車,所以,遭到房玄齡、魏徵、長孫無忌、馬周、李百藥、于志寧的極力反對,在眾臣反對無效的情況下,長孫無忌想到了兒媳長樂公主,請她進宮勸說,并代為傳話:“臣披荊棘事陛下,今海內寧一,奈何棄之外州,與遷徙何異!”唐太宗說:“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義,意欲公之后嗣,輔朕子孫,共傳永久;而公等乃復發言怨望,朕豈強公等以茅土邪!”最后唐太宗拗不過大家,終于在貞觀十三年(639年)詔停封建,長樂公主成功地協助大臣完成了這次重大事件,沒有辜負眾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