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一票裝有3.9噸已進境的國際中轉貨物與大連本地出口拼箱貨物進行集拼后,在大窯灣港區順利通關發往第三國,這標志著大連口岸首票國際中轉集拼業務在遼寧自貿試驗區大連片區正式落地。啟航的不僅是裝箱復運的集裝箱,更是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邁出的嶄新步伐。
國際中轉集拼業務是衡量航運中心建設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該業務推出前,大連片區內的國際中轉貨物需要經過綜合保稅區賬冊管理分別進行貨物進境備案申報、出境備案申報、辦理進境手續和出境手續,產生兩次通關,運行效率低、運行成本較高,客觀上無法滿足拼箱貨物的時效要求。業務開通后,無需經過綜合保稅區賬冊管理,無需經過兩次通關手續,大幅節省了時間和通關成本,有效滿足了企業對拼箱業務的時間和成本要求。
該項業務的落地是大連片區開放創新的一隅。自2017年4月掛牌運行以來,大連片區緊緊圍繞總體方案中“推動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建設進程”的要求,強化制度創新,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推動對外開放,已發展成為面向東北亞開放合作的戰略高地。
5年來,大連片區累計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3641億元,年均增長17.6%;進出口總額7222億元,年均增長8%,實際利用外資49.6億美元;累計新增內資企業4.1萬戶,是獲批前的5.5倍;新增外資企業1200戶,是獲批前的2.83倍。
2021年,大連片區被英國《金融時報》FDI雜志評選為2021全球最佳自貿區排名第三和亞太地區冠軍,同時榮獲中小企業最佳自貿區全球高度評價獎、大客戶企業高度評價獎、基礎設施投資卓越獎及海洋經濟榮譽提名獎。這是保稅區建區30年來獲得的最高榮譽,也是大連片區5年來獲得的最佳點贊。帶著沉甸甸的獎杯,大連片區整裝再出發,書寫著引領東北、沖出亞太、邁向世界的新篇章。
改革創新種 播撒廣且深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是國家賦予遼寧自貿試驗區的重大戰略任務,大連片區當仁不讓,探索了多種所有制資本優勢互補新模式,推進國有資本配置優化和功能放大。
其中,既有大連中集集裝箱有限公司通過重組與混改、管理創新、科技創新,成功推動了企業股權整合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創造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創新路徑,實現扭虧為盈,也有冰山集團通過采用“5G+AR”技術,搭建“BinGo工業互聯網云平臺”,實現數字化轉型。在探索國資國企改革新路徑方面,大連片區收獲連連。
“依托自貿試驗區,冰山集團構造了包括科技創新平臺、海外業務平臺、冰山供應鏈平臺、工程與服務平臺在內的綜合服務體系,圍繞冰山冷熱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生態鏈,匯聚各方資源,發揮平臺優勢,加快了科技創新成果的落地,降低了材料成本,打開了生產性服務的市場空間。”大連冰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紀志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細數起集團的收獲:依托冰山冷熱科技創新中心和冰山產學研創新聯盟,2021年15個產學研協同創新成果在冰山各出資企業落地,解決了企業算力算法不足等方面的卡脖子問題;依托冰山國貿打造的海外業務平臺和供應鏈平臺,部分產品實現了成本降低20%,重新煥發了市場競爭力;依托冰山工程平臺,為拓展冷鏈物流、冰雪工程、人工環境等細分市場提供了新助力;依托冰山工業互聯網云服務平臺,為集團冷熱產業鏈相關企業提供維保后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務,推進從賣產品向賣服務的轉型升級。
5年來,冰山集團以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以創新鏈推動產業鏈,以供給牽引需求,以需求引領供給,堅持以企業為創新主體,通過各類平臺,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迭代開發專精特新產品,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了持續穩定的高質量發展。紀志堅告訴記者,截至2021年年末,冰山集團持有有效專利1148項,比5年前增加673項,平均每年新增135項。出資企業中有5家國家和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1家高新技術企業。
掛牌成立5年來,大連片區在全國第三批7個自貿試驗區21個片區中,率先全面完成《總體方案》確定的119項改革試點任務,累計推出420余項制度創新成果,“改革試驗田”作用名副其實。
2020年,自貿試驗區第六批改革試點經驗中再現“大連智慧”“進出口商品智慧申報導航服務”。報關單審核一直是海關監管中的重要環節,對外貿企業而言,申報準確率、申報質量直接影響企業的信用等級。聚焦這一問題,大連海關通過“技術篩選-人工審核-專家復審”對海量歷史申報數據進行清洗,生成準確、規范的標準化選項,企業人員僅需輸入商品名稱中的關鍵詞,即可“一鍵選填”完成申報,有效避免了因誤報錯報導致的差錯問題,在為進出口企業帶來通關便捷的同時,也為海關提升管理能力提供了途徑,實現了關企雙贏。據了解,有超過96%的企業認為這一做法切實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在企業和政府間建立了商品歸類審核的“互信”機制。
據大連海關自貿處處長王文卉介紹,大連海關下一步將對歸類服務體系的后臺數據庫借助“新技術+專家人工”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擴大數據源,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實現常規化、更加高效的更新維護。
從大連片區誕生的“制度良種”正在撒向全國,這塊“試驗田”里的創新并未停歇。遼寧自貿試驗區大連片區管委會副主任廖曉東表示,2021年,大連片區推出制度創新成果98項。出港邊檢“零送單”等9項創新成果被國務院官網刊載,企業經營資格綜合憑證等14項創新案例在遼寧省復制推廣。2021年,片區制度創新指數在全國67個自貿片區中排名第十四,在第三批21個自貿片區中排名第五,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政府職能轉變指數均排名第四。
對外開放門 開得大且穩
“允許企業開展保稅鐵礦砂混合業務。創新保稅鐵礦石檢驗檢疫監管措施,采用‘入區監測+加工監管+出區檢驗’的‘三位一體’檢驗檢疫監管模式”,這是自貿試驗區第四批改革試點經驗中“保稅混礦”監管創新措施的主要內容。在推出該項創新實踐時,大連片區掛牌運行僅一年。
“保稅混礦”是指將不同產地、不同成分的兩種以上的鐵礦砂在保稅狀態下進行配比混合而得的混合鐵礦砂。大連片區掛牌之初,就堅定開放決心,積極推動制度創新,按照巴西淡水河谷“保稅混礦”的業務需求,實現了保稅監管、商品檢驗、稅收征繳等多個領域的業務創新和制度突破,打破了以往混礦只能在鋼廠、礦山操作的常規,開創了中國港口混礦作業的先河,混配產品被樹為行業標桿,被業內稱為“大連標準礦”。該項監管措施的實施,有力推動了混礦業務的發展,并向國際市場進軍,使混礦產品成功打入日本、韓國市場。這不僅實現了“海外礦山”向中國口岸前移,更完成了鐵礦石由單純進口向轉口貿易的華麗轉身。
成績僅是一時,創新仍無止境。“保稅混礦”模式成功后,大連片區聯合大連海關、遼港集團與國外礦山公司深化合作,多次召開研討會,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多國別、多礦種”的保稅混礦創新業務。力拓公司所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不同種類礦粉在礦石碼頭首次實現了保稅混配,有效保障了中國鋼鐵產業鏈穩定優質的原材料供應,助力加速形成鐵礦石產業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現如今,大連片區在“保稅混礦”成熟經驗基礎上,正在加快研究推進“保稅混銅精礦”和“保稅混原油”等業務,進一步完善監管服務政策措施,以期將“保稅混兌”打造成為大連片區的知名品牌。
持續的開放創新還體現在“云端”。大連片區的出口企業多、出口證書量大、證書種類復雜,辦理周期長,出口貨物檢驗檢疫證書“云簽發”平臺的啟動,讓企業實現了線上辦理,可實現取證“最多跑一次”。將以往企業需到海關現場3~4次降低為1次申領,平均每個證書出具的時間也由原來的1天縮短為8~10分鐘,大幅度節約了企業的辦證時間,提高了通關效率。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階段,不僅減少了接觸,還大幅降低了企業成本。采用“云簽發”平臺申領后,每年可為大連片區出口企業節省約1500多萬元。
“2020年疫情期間,我們來辦出口貨物檢驗檢疫證書,正好趕上自貿試驗區和大連海關聯合推出‘云簽發’,我們企業自主申報,海關在后臺審核,證書多種渠道申領,再也不用多次往返奔波,聽說在全國別的地方都沒有。”一汽(大連)通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大連片區又有了叫‘云眼查’的新服務,企業進口的合格貨物不用等著海關來現場檢查,直接遠程就可實現檢查,為企業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時間、行政成本”。
“云眼查”新模式是大連海關運用高科技和大數據提高監管效能的又一創新。在貨物到港時,企業預約查驗,貨物到企業指定地點后,企業工作人員可第一時間使用AR眼鏡,按照大連海關兩名關員在監控指揮中心發布的指令,通過遠程視頻方式完成查驗作業,隨后即可投入生產。“云眼查”新模式推廣以來,海關查驗作業效率較以往提升了3至5倍,基本可以實現進口貨物的即到即檢,為企業高效通關搭建了“高架橋”。
“云”措施的持續疊加運用大幅縮短了自貿試驗區貨物的通關時間,助推大連片區的通關貿易便利化水平穩步提升。據統計,2021年大連海關轄關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長比2017年分別壓縮72.65%、94.25%。
不論是“保稅混兌”的積極探索,還是“云端模式”的持續創新,都是大連片區在對外開放方面邁出的堅定腳步。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大連片區對外開放腳步更加鏗鏘。
“去年,進口鐵礦石全流程智慧監管模式等創新舉措在片區推行,推動鐵礦石‘保稅篩分+國際中轉’業務落地,進一步提升東北亞礦石混配與分撥中心能級。”廖曉東介紹說,與此同時,大連片區大宗商品貿易也取得突破。新加坡托克集團與遼港集團共同投資的油化品大宗貿易項目順利進資,成功開展東北首單原油離岸貿易。成立大連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引入托克遼港等1千多家能源會員企業。
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加快,開辟飛機模塊滾裝出口物流運輸新通道,推出首個鐵路敞頂箱“班列+班輪”多式聯運新模式。大連片區更是在國內率先開辟東北亞商品車過境運輸陸海聯運新通道,運輸時間從80天縮短至30天。不僅如此,大連片區還自行加大壓力測試,對標上海臨港新片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加快探索“五自由一便利”改革創新,穩步推進自貿港建設探索。與北良港海關、北良公司攜手推進跨境貿易和物流運輸便利化、自由化,推進建設“東北亞糧食中心港”。
未來發展路 邁得快且實
錨定“十四五GDP超千億”目標,大連片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重大項目為牽引,以產業創新特區建設為抓手,穩中求進,奮力打造自貿試驗區升級版,為推動大連“兩先區”建設、遼寧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東北振興提供“大連選項”和“自貿答案”。
“新的一年,我們將積極探索首創性、集成化、差異化創新,每周推出不少于一個高水平制度創新成果。繼續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推進金融服務創新,探索本外幣賬戶管理體系等跨境業務,推動跨境貿易結算便利化改革創新,全力爭取QFLP基金試點。”廖曉東介紹,在制度創新實現新突破的同時,大連片區還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探索數字自貿試驗區建設,拓展“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功能,促進審批監管更加自由便利。釋放法治服務活力,推進中國海仲東北亞國際商事仲裁中心落地,健全商事爭議多元化解機制,加快打造“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的營商環境。
在擴大對外開放方面,大連片區將充分把握RCEP關稅減讓、原產地累積規則、服務貿易進一步放開等重大機遇,打造一批發揮片區資源優勢、具有帶動效應的RCEP經貿合作平臺,引導企業充分利用RCEP規則,擴大與相關成員國的進出口貿易規模。同時,充分利用“保稅+政策”功能,加快發展保稅研發、檢測、融資租賃、維修再制造、跨境電商等產業,推動綜保區爭先進位。深化通關便利化改革創新,加快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持續提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我們還要加快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建設,吸引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油品貿易企業入駐。”廖曉東告訴記者,片區要落實支持遼港集團東北亞航運中心建設30條舉措,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提高中歐班列服務水平,加快國際中轉集拼中心、冷鏈國際分撥中心、商品汽車樞紐中心等開放性平臺建設,開辟東北海陸新通道,探索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新路徑,并加快大連自貿港建設步伐,實施更高標準的“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貿易監管制度。
制度創新和對外開放的全新突破使得大連片區持續迸發活力,在產業上的創新和協同發展則讓這份活力更加充沛。在大連片區,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生命健康、數字信息和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高地正在建設,一座商務經濟、數字經濟、總部經濟聚集的未來之城正在轉型誕生。這里將加快布局氫能全產業鏈,引進綠氫、制氫裝備、氫能應用等項目,推動在新區范圍內新建6座“五位一體”綜合加能站,建設更豐富的氫能應用示范場景;這里的華錄數字能源北方產業基地項目將盡快投產,帶動數字經濟、5G新基建、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等上下游產業聚集;這里還將壯大新一代汽車產業集群,推動奇瑞汽車新車型、泰星能源三期、達奧汽車零部件、瑪弗羅新工廠等項目建成投產,精準招引一批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的零部件配套企業;這里的生命健康產業園區將以中日合作為切入點,在治療、研發、生產、貿易等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的各個環節進行先行示范,力爭到2025年,建成產業鏈、政策鏈、價值鏈、市場鏈完整的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先行示范區。
潮平岸闊催人進,風正揚帆正當時。大膽闖、大膽試的大連片區正作為時代的“弄潮兒”,以更高標準、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路徑,為實現東北振興譜寫新篇章。(本報記者 晏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