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帶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強勢崛起,促進產業深度融合,引領服務經濟和數字貿易蓬勃發展,服務外包成為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的重要交易模式。
商務部發布《中國服務外包發展報告2020》認為,“十四五”時期,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變化。
機遇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數字技術創新,催生數字化轉型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帶動了數字技術強勢崛起,推動經濟社會進入互聯、集成、智慧的數字化轉型新階段。電子商務、在線服務、共享經濟、智能制造、移動應用等深度融入生產生活各個環節,組織模式、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涌現,支撐各領域信息技術外包發展需求。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進程加快,增加了對高端服務業的外包需求。新冠疫情之“危”孕育數字經濟加快發展之“機”,網絡購物、網上展會等新業態加速發展,遠程醫療、在線教育、共享平臺、協同辦公、跨境電商等新服務廣泛應用,拓寬了服務外包的應用場景,未來仍將對促進各國經濟穩定、推動國際抗疫合作發揮重要作用。無人工廠、工業機器人、物流無人機等新模式受到更多重視和推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模式在短時間內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普及。
二是“兩業融合”“雙線融合”帶來協同發展機遇。隨著服務外包與數字經濟、共享經濟、互聯網經濟等新經濟相互滲透,眾包、云外包、平臺分包等創新模式加速發展。“十四五”時期,中國將加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著力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服務外包將拓寬要素資源配置的深度廣度,助推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兩業融合”)和線上線下協同發展(“雙線融合”),提高垂直細分領域行業解決方案發展的加速度。
三是“雙碳戰略”驅動綠色發展機遇。“十四五”規劃是“雙碳”目標提出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綠色低碳領域投資潛力巨大。綠色低碳投資將推動清潔能源、碳捕獲和封存、節能建筑、儲能等技術研發開發、新能源產品設計、綠色咨詢、知識產權服務等第三方綠色低碳解決方案需求,按服務外包行業平均滲透率測算,綠色低碳領域服務外包增量有望達3萬億元。
四是包容合作,深化更高水平開放機遇。中國區域經貿合作網絡不斷完善,服務業對外開放將邁向更高水平。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為區域經貿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十四五”期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積極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將為中國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創造良好外部條件,對外發包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五是國際產業轉移,投資貿易一體化機遇。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供應鏈重構和產業布局調整進程。近年來,國際產業轉移重心由原材料工業向加工工業、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電信計算機和信息、金融、保險、研發設計、知識產權等高新技術服務業日益成為對外投資重點領域。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產業從非核心輔助業務的項目外包向在東道國設立離岸獨資或合資公司轉變,開展全球交付、共享及本地化服務。這些為服務業投資驅動型服務外包發展提供廣闊前景。
機遇的背后也有挑戰。報告指出,“十四五”時期,中國服務外包產業面臨著外部環境復雜和內部供給能力不足的雙重挑戰。從國際看,新冠肺炎疫情尚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貿易復蘇不平衡、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同時疊加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導致國際生產消費放緩,跨國投資復蘇緩慢,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遭受沖擊,傳統服務外包業務大幅萎縮。發達國家服務外包企業憑借雄厚的技術、資本和人才優勢,加快技術創新、業務轉型和產業整合,不斷強化其技術領先優勢,試圖繼續占據服務外包產業鏈中高端環節,主導全球主要接包市場格局。從國內看,國內部分服務領域發展滯后,創新能力不強,國際競爭力不足,服務供給無法充分滿足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需要,服務外包價值被低估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性改觀,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改革深度、創新能力、發展動力仍顯不足。(本報記者 孟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