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重慶商務經濟跑出“加速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3967.7億元,增長18.5%,高于全國6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3位,消費“壓艙石”作用凸顯;外貿再創歷史新高,進出口額達8000.6億元,增長22.8%,比全國高1.4個百分點;筆記本電腦、燃油摩托車出口值全國第一。日前,重慶在全市開放暨商務工作視頻會議上提出,2022年,重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力爭增長7%左右,外貿進出口增長5%左右,利用外資保持100億美元以上。
重慶市商務委主任章勇武表示,今年將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落實“六穩”“六保”要求,全力穩住商務經濟基本盤。
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鞏固向好態勢,重慶將聚焦促消費,突破供給約束堵點,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
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重慶將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區、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商旅文體融合發展城市建設試點,打造中央商務區、寸灘國際新城國際消費極核,加快建設解放碑-朝天門、觀音橋世界知名商圈,大力發展“四首經濟”,聯動四川共建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推動國際購物、美食、會展、旅游、文化五大名城建設取得新進展。
加快釋放消費潛力,重慶將繼續實施“巴渝新消費”八大行動,培育智慧商圈、智慧餐廳等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辦好火鍋美食文化節、不夜重慶生活節等“愛尚重慶”消費促進活動,重點培育1~2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展會;傳承創新“老字號”,打造商旅文體融合的潮流打卡新地標。
在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方面,重慶將在實施城市商業提升行動中,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在健全縣域商業體系中,完善城鄉配送網絡。同時,重慶還將制定鄉村振興商務在行動實施方案,提升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推進家政興農、數商興農、蠶桑興農和消費幫扶,在鄉村振興中展現商務擔當。
外貿提質外資促優便利貿易
外貿方面,重慶將做強一般貿易,加快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國際營銷體系和自主出口品牌建設。做穩加工貿易,將推動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培育建設。擴大進口,將支持兩江新區創建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加快發展總部貿易、轉口貿易、保稅+服務貿易等新業態,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搶抓RCEP機遇,重慶將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讓更多“重慶造”走向國際大市場。
外資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重慶將完善利用外資考核辦法,開展“鏈長制”招商,擴大先進制造、現代服務、高新技術等領域引資規模。用好西洽會、智博會和進博會等招商平臺,以及自貿試驗區、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等開放平臺,打造穩外資“主陣地”。常態化開展“三送一訪”活動,及時解決外資企業遇到的困難問題,為企業穩定經營提供服務保障。
拓展商務高質量發展空間,重慶將在協同開放中,推動各類試點示范融合貫通,高質量實施RCEP行動計劃,持續深化數字貿易、知識產權保護、公平競爭等領域制度創新,激活商務發展“一池春水”。
值得一提的是,為推進貿易便利化,重慶將推廣“提前申報”“兩步申報”,推行“船邊直提”“抵港直裝”,優化通關流程。推廣企業集團加工貿易監管模式、進口礦產品“先放后檢”監管等便利方式,落實跨周期調節措施穩外貿。
高標準實施中新互聯互通項目
樹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標桿,今年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將持續聚焦四大重點領域。金融領域將探索建立國際金融機構入駐綠色通道,支持重慶及西部企業赴新加坡發行綠色債券;航空領域將編制中新(重慶)國際航空物流產業示范區建設規劃,推動新航(重慶)保稅航材分撥中心落地;物流領域將推動中新(重慶)多式聯運示范基地二期工程、中新(重慶)銅梁冷鏈物流項目建設;信息領域將建設中新(重慶)大數據智能化產業示范園區和信息通信示范點,探索跨境數據安全有序流動規則。
同時,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還將實施中新商務合作計劃、中新農業合作計劃、中新人才培訓合作計劃、中新文旅合作計劃。在服務西部大開發、成渝雙城經濟圈、第三方市場合作和政策發力等方面拓展創新,助力重慶加快制度型開放。 (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