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在介紹推進民政工作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時說,今年開局以來,各級民政部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積極提升民政領域相關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在慈善事業發展、社會組織管理、地名管理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加強慈善事業監管
(相關資料圖)
公益慈善事業是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據統計,目前我國登記認定的慈善組織超過1.3萬家;慈善捐贈規模穩步增長;慈善制度不斷健全,公益慈善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公益慈善力量在脫貧攻堅、疫情防控、鄉村振興以及科教文衛、生態保護、應急救援等多個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民政部部長唐登杰說,黨的二十大作出“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強調要“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為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民政部門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持續推動中國特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主要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堅持慈善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引導公益慈善力量響應黨的號召,發揮積極作用,確保正確方向。堅持以最需要幫助的特殊困難群眾為重點,推進公益慈善資源及時準確地惠及各類困難群眾,助力實現共同富裕。加強制度建設,抓好慈善法修訂以及配套政策完善工作,促進第三次分配與初次分配、再分配制度協調配套。
積極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弘揚守望相助、扶危濟困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用好重要節日、慈善表彰等載體,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進一步激發全社會支持和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熱情。鼓勵各地豐富參與形式,拓寬參與渠道,加強數字技術在慈善領域的應用,加快形成人人慈善、隨手公益的生動局面。
加強慈善事業監管,著力推進陽光慈善。加強慈善組織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規范慈善組織內部治理、行業自律,建立健全現代慈善組織體系。實施“陽光慈善”工程,鼓勵社會公眾和各類媒體對慈善進行監督,促進各類慈善組織全面、真實、準確地公開信息,加強慈善活動全過程監管,提升公益慈善事業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激發社會組織活力
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來,民政部加強黨對社會組織的全面領導,引導支持社會組織規范有序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同時防范化解社會組織風險隱患,持續推進社會組織實現高質量發展。
目前,我國有近90萬家社會組織,覆蓋了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社會團體37萬多家,51萬多家是民辦非企業單位,有近1萬家是基金會,社會組織從業人員超過1100萬人,資產總規模超過5800億元。
民政部副部長詹成付指出,開局以來,各級民政部門以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優化結構布局為主線、以服務國家和社會為使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各級各類社會組織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不斷作出新的貢獻。具體措施,可以概括為“五個抓好”。
抓好方向引領。堅持和加強黨對社會組織工作的領導,協同推進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和黨的工作有效覆蓋,確保廣大社會組織聽黨話、跟黨走,走穩走牢走遠中國特色社會組織發展之路。
抓好制度保障。會同有關部門加大政府購買服務、稅費優惠、人才保障等政策的落實力度,激發社會組織的內生活力和發展動力。
抓好作用發揮。動員行業協會商會助力國家經濟發展和經濟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動員學會研究會助力國家科技創新、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動員社會服務機構助力民生保障和服務,動員環保類社會組織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動員慈善組織大力發展新征程上的慈善事業。最近,民政部門組織部分全國性社會組織和東部地區一些社會組織與全國160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進行結對幫扶,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抓好監督管理。加強社會組織信用信息平臺建設,不斷提升社會組織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切實履行社會組織登記、年檢、評估、信用管理、執法監督等各項行政職責,推動社會組織自覺完善內部治理機制,不斷提升自律自治水平。
抓好環境營造。選樹了一批先進的社會組織,形成了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帶動效應。統籌發展和安全,發揚“亮劍”精神,持續清理“僵尸型”社會組織,嚴厲打擊整治各種非法社會組織,凈化社會組織的生態空間。
完善地名管理制度
地名是社會基本公共信息。
2022年5月1日起,新修訂的《地名管理條例》施行。民政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主任李保俊介紹說,民政部扎實推進貫徹落實工作,推動地名管理法治化、科學化、規范化水平有效提升,主要開展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健全完善地名管理制度機制。制定出臺《地名備案公告管理辦法(試行)》,積極推進《地名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等制度和地名領域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健全和完善統一監督管理、分級分類負責管理體制,推動形成各有關部門和各地方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良好局面。
持續提升地名管理服務水平。嚴格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完善命名規則,規范工作程序,積極推進地名方案編制,落實備案公告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備案公告工作平臺。持續推進地名標準化,對不規范的地名進行標準化處理,規范地名的拼寫和譯寫。持續更新完善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部署開展“鄉村著名行動”,以地名采集上圖為牽引,帶動鄉村地名命名設標、文化宣傳保護、地名信息服務等工作,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組團參加聯合國地名專家組會議,積極宣傳我國地名工作成果,促進地名管理國際交流合作。
大力加強地名文化的傳承保護。鮮明價值導向,彰顯時代精神,在地名命名中倡導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效提升新生地名文化的內涵。落實《地名管理條例》關于地名文化保護的有關要求,加強地名文化保護體系研究,推動建立地名保護名錄,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老地名。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制播出了《中國地名大會》節目,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地名文化宣傳活動,大力弘揚地名文化。
李保俊表示,民政部門將持續深入貫徹落實《地名管理條例》,進一步提升地名管理服務水平,深化地名文化保護宣傳,助力鄉村振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