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日,全國31省份經濟半年報全部出爐。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據初步核算,有17個省份上半年GDP增速高于“全國線”或與“全國線”持平。與今年一季度相比,有21個省份上半年經濟增速進一步加快。值得關注的是,上述省份中,中西部省份占比進一步加大。
得益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近年來我國區域板塊發展的平衡性顯著增強。據統計,我國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產總值的全國占比,已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2年的22.1%、21.4%,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分別從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2年的1.50、1.64。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既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成表示,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復雜程度之高在全世界也少有。在全局上謀勢、在關鍵處落子,推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是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項新課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同時,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四大區域板塊戰略進一步完善,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呈現出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的嶄新局面。
近日,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在北京成立,該辦公室主要職責將聚焦跨區域、跨領域重點事項,推動落實三省市層面協同機制確定的工作任務,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作出更大貢獻。自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京津冀三地緊緊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充分發揮“一核”輻射帶動作用,以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為兩翼,實現了首都“減量瘦身”、津冀優化升級,推動了京津冀協同國家戰略在3個省市開花結果。
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與經濟總量占全國一半,不僅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沿江考察調研,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戰略,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發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未來,作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長江經濟帶將發揮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8月6日,港珠澳大橋出入境車輛數首次突破單日1萬輛次,這也是“澳車北上”“港車北上”實施以來,口岸單日最高紀錄的第10次刷新。作為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近年來堅持大膽闖、大膽試,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動不斷加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全球科創高地建設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并不斷向“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新定位新目標邁進。
與此同時,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也在穩步推進中。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戰略安排,提出“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等總體部署,為新時代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一個區域梯次聯動、新舊動能協同轉換、新增長極增長帶不斷涌現的區域新發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也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根本路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課題負責人、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兼首席專家成長春說,通過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落地實施,我國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未來,要繼續以區域重大戰略實施為牽引,著力優化四大板塊發展,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解決不平衡問題,奮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更大成效。 (經濟日報記者 顧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