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生產率計算公式怎么算
勞動生產率首先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勞動者所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應的勞動消耗之比,可以用同一勞動單位時間生產的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單位時間生產的產品越多,勞動生產率越高。也可以用生產單位產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生產單位產品所需的勞動時間越少,勞動生產率越高。
在特定勞動生產中使用價值的能力或效率,可以用同一勞動單位時間生產的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單位時間生產的產品越多,勞動生產率越高,相反情況的話就越低。也可以用生產單位產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勞動生產率越高,反之則越低。
勞動生產率有兩種算法:
1、勞動生產率的直接(連續)算法:以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或銷售量為單位進行計算,即:
工業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產品數量/生產時間
2、勞動生產率的逆算法:計算以工人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工時為基礎,即:
勞動生產率=生產時間/產品數量
勞動生產率受哪些因素影響?
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勞動生產率的地位的。具體而言,決定勞動生產率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
1、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勞動生產率越高,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越高。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不僅包括工人接受新的生產技術和適應新的工藝流程的能力,還指勞動的實際操作技術。
2、科技發展程度。科學技術越發達,越廣泛地應用于生產過程,勞動生產率就越高。
3、生產過程的管理和組織。主要包括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合作、分工和勞動組合,以及相應的工藝流程和經濟管理方法。
4、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率。主要指勞動工具的有效利用程度,原材料和動力燃料的利用程度。
5、自然條件。主要包括與社會生產有關的地質條件、資源分布、礦石品位、氣候條件和土壤肥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