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我國16日上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云三號07星送入太空。這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今年完成的第10次航天發射任務,也是發射場一發射工位完成的第100次發射任務。
4月16日9時36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云三號07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新華社發(汪江波 攝)
這個發射工位是我國首個鋼筋混凝土為主體結構的發射工位,2003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具備執行“風云”等多型號、不同載荷的衛星發射任務能力,迄今已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我國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等190余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20年間,這個發射工位歷經十余次可靠性改造提升,火箭測試發射技術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逐步實現了自動化測試、自動化判讀。“隨著火箭測試發射控制技術不斷進步以及人員能力持續提高,我們逐步建成一人多崗、一專多能的人才隊伍,組建了3支獨立的‘型號團隊’,可以相互獨立并行完成本型號任務測試發射工作。”中心測發部門常規液體火箭發射任務責任總師張曉強說。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地處戈壁大漠,針對可能出現的低溫、高溫、沙塵、雨雪等各種極端天氣,他們根據火箭轉運至這個發射工位后必須保持的溫度、濕度和潔凈度要求,對火箭封閉區、衛星封閉區、各工藝測試間空調系統進行全面升級,確保衛星和火箭處于良好的測試環境。
“20年間,這個發射工位執行任務次數從每年幾次增加到每年10余次,測試發射流程從兩個月縮短為現在的半個月,射后恢復周期從10余天壓縮到短短幾天……衛星發射頻率顯著升高、測試流程持續優化、射后恢復效率不斷提升,發射工位的成本效益和保障能力日益增強。”中心測發領域專家賀鵬舉說。
據了解,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今年還將完成神舟十六號、十七號載人飛船等航天發射任務。中心領導表示,他們將以嚴謹的作風、嚴格的質量、嚴明的責任抓狀態確認、抓過程控制、抓節點把關,確保航天發射任務次次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