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來歷是什么?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眾說紛紜,直到現在依舊沒有定論。“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當中,《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除此以外,《禮記》上還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而這里的“夕月”就是月亮。通過《禮記》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出中秋節很有可能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左傳》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人將祭祀放在戰爭的前面,足以可見祭祀在古代的地位之高。根據《禮記》記載,春秋時期帝王就已經開始祭祀月亮,而這種祭祀活動勢必會影響王公貴族以及下層百姓的觀念。
也有學者認為,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古語云:莊稼成熟曰秋。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發達,農業活動極受重視。在秋天莊稼和果實陸續成熟,正是豐收的季節,而八月十五這一天又是三秋之中。古人們在這一切慶祝豐收,而中秋節可能正起源于此。
中秋節又被稱作團圓節,而關于“團圓節”最早的記載出自于明朝典籍。《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記載道:“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這說明,至少在明代,人們就已經賦予中秋節團圓的寓意。
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
1、祭月、賞月,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如今,賞月成為中秋佳節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2、吃月餅,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人們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
3、賞桂花、飲桂花酒,人們經常在中秋時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4、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廣東地區將花燈掛于高處,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5、觀潮,“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6、舞火龍,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