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水一戰的歷史背景
劉邦為了取得戰爭勝利,與韓信兵分兩路。韓信與另外一名將領,名叫張耳,兩人率兵浩浩蕩蕩的向井隆口進發。而敵軍趙兵也不甘示弱,在井隆口設下重重防線,意圖與漢軍決一死戰。韓信率漢軍到達井隆后,眼見趙軍已經布下重重防線,無法突破,只好暫時按兵不動。
而趙軍一方有一位極通用兵之道的謀士,他向趙軍將領陳余說到,漢軍在韓信的帶領下,已經取得連續的勝利,同時漢軍還有張耳這位謀士輔佐,此時正是士氣最盛的時候,萬萬不能同漢軍馬上開戰。而韓信已經率軍走過極長的路途,此時必定在糧草補給方面無人接濟。韓信若想漢軍的糧草及時得到補給,便只能派遣較小的部隊繞后取得糧草。若是趙軍能先派三萬人手截斷韓信獲取糧草的后路,則十天不到,漢軍必定軍心渙散。
若此時開戰,則韓信必敗。而趙軍的將領陳余是一屆書生,并不懂的用兵之道。其盲目自信,而又不屑采取某些計謀,相信自己超過兩倍的兵力一定可以圍剿漢軍。誰知韓信采用了背水一戰的戰略,漢軍們的士氣被大大振奮,成功擊敗了趙軍。
二、背水一戰的用途
背水之戰這一成語,現在常常用來比喻一個人已經陷入了極度危困的境地,只能拼盡全力應對危機。與危機斗爭的結果相比,背水一戰更強調情況的危急性。正如韓信采取背水一戰的戰略時的窘境,前有浩浩蕩的追兵,而后面便是湍急的河水。向后退必定死亡,倒不如向前奮進,也許能夠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