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是誰發明的?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和智慧的積累,造紙術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杰出的發明和創造。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養蠶和絲織的國家。在古代,中國勞動人民以上等的蠶繭抽絲織綢,其余的惡繭和病繭通過飄絮制成絲綿。飄絮后,一些殘留的絮狀物會留在篾席上。當漂白絮團的數量增加時,篾席上的殘余絮團將聚集成纖維片,該纖維片在干燥后將被剝離并可用于書寫。
在造紙發明的早期,造紙的主要原料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苧麻和大麻。據說中國的棉花也是在東漢早期與佛教同時從印度傳入的,后來才被用于紡織。當時使用的樹皮主要是檀香和構皮(即楮皮)。
紙最遲于公元前2世紀西漢早期在中國問世。最初紙是由大麻纖維或麻類織物制成的。由于造紙仍處于初級階段,工藝簡單,生產的紙張質地粗糙,纖維束松散,表面不光滑,不適合書寫。它通常僅用于包裝。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主要依據《后漢書蔡倫傳》中的記載。書上說:是西漢的勞動人民發明了造紙術。東漢勞動人民在繼承了西漢造紙技術后,不斷的改進發展和提高。至和帝時,尚方令(負責管理皇家作坊,監督各種器械的制造)和蔡倫組織了少府尚方作坊,投入了充足的人力物力,生產了一批精工于世的精美紙張。于元興元年奏上,經推廣后,‘自是天下莫不從用焉’。
造紙步驟是什么
首先是原料的分離,即原料在堿液中通過漚制或蒸煮脫膠,并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制漿,即將纖維切斷并搗成漿,而形成紙漿;
第三是抄紙,將紙漿滲水成漿液,然后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成薄片的濕紙;
第四是干燥,即將濕紙干燥或晾干,然后取下成為紙張。
關鍵詞: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 造紙步驟是什么造紙術簡介 造紙步驟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