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夠通過回購等方式來維護公司股價的穩定,這有利于密切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關系,維護中概股的品牌形象。對于重視品牌形象的上市公司來說,都會積極維護公司股價的平穩運行。實際上,這也是有責任的上市公司應盡的一份義務。
最近,內地上市公司掀起回購潮。而在美國與香港上市的中概股也不甘人后,3月22日早間,阿里巴巴宣布進行股票回購,回購規模從150億美元增至250億美元(約合1590億元人民幣),最高回購規模相當于近十分之一市值。回購將持續至2024年3月底。此舉亦創下中概股回購規模紀錄。
繼阿里之后,3月22日晚間,小米集團亦發布公告稱,董事會正式決議行使股份購回授權,以不定期按最高總額100億港元于公開市場購回股份。實際上,伴隨近期市場的震蕩,BOSS直聘、富途證券、騰訊、微盟集團等紛紛開啟回購模式。BOSS直聘公告稱,將在未來12個月內最多回購1.5億美元的股票;富途證券宣布,計劃2023年12月31日前,使用自有資金回購不超過5億美元的美國存托股票。包括在香港上市的騰訊,開年以來的回購金額已相當于其2021年全年回購規模25.99億港元的84.51%。伴隨著高層對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重視,尤其是對中概股的重視,中概股的回購潮亦有望來臨。
在公司股價大幅下跌的情況下進行股份回購,這有利于維護公司股價的穩定。畢竟這種回購,通常表明公司對股價的一種態度,即并不滿意公司股價的現狀,公司的股價被低估了。因此,公司回購股份尤其是巨額回購股份,往往意味著股價已經進入底部區域,或者距離底部位置不遠了。此舉有利于樹立投資者的信心,讓更多的投資者一并加入到抄底的行列中來。
尤其是中概股的回購,多以注銷股份作為回購的目的。如阿里巴巴此前的回購,其回購的股份都用于注銷。這種注銷股份式的回購,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資價值,這更有利于提振市場人氣,更能受到投資者的歡迎。因此,也能更好地維護股價的穩定運行。3月22日早間,阿里巴巴進行股票回購的消息發布后,當天阿里港股大漲11.20%,阿里美股大漲11%,可見市場對阿里的回購是熱烈歡迎的。
不僅如此,中概股回購也是有利于維護中概股的品牌形象的,增加國外投資者對中概股的好感與喜愛程度。畢竟上市公司股價的大幅下跌,最終損害的都是投資者的利益。雖然這種股價的下跌,主要是由于市場的原因所造成,上市公司并不需要為此承擔任何責任,但上市公司對此無動于衷的話,顯然是對投資者利益的一種漠視,這很容易傷害投資者對公司的感情。相反,如果能夠通過回購等方式來維護公司股價的穩定,這是投資者希望看到的結果。這有利于密切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關系,維護中概股的品牌形象。并且公司股價的大幅下跌,本身也會損害企業的形象。因此,對于重視品牌形象的上市公司來說,都會積極維護公司股價的平穩運行。實際上,這也是有責任的上市公司應盡的一份義務。
此外,在公司股價大幅下跌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回購也是有利于公司的資本運作。比如,對于有再融資要求的公司,通過回購來維護股價的穩定,顯然有利于日后再融資的進行。又比如,對于有股權激勵以及有員工持股計劃需求的公司,低位回購上市公司股份,也有利于股權激勵及員工持股計劃實施。
當然,從阿里巴巴與小米集團公布的回購計劃來看,中概股回購有必要從兩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回購的期限不要拉得太長。如阿里巴巴的回購期限持續至2024年3月底,也即還要持續2年的時間。實際上,早在2020年12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就授權回購100億美元的美國存托憑證。2021年8月3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將回購規模擴大至150億美元。此次阿里巴巴集團將股份回購計劃擴大至250億美元。這也意味著阿里的回購要持續3年多的時間。回購的時間拉得太長,這會削弱回購對股價的刺激作用。
二是回購計劃要明確,不能有太多模糊的空間。如小米的回購,以不定期按最高總額100億港元于公開市場購回股份,這至少有兩處是模糊的。第一處是“不定期”,到底什么時候回購,回購的期限有多長;第二處是回購的金額也是模糊的,最高總額是100億港元,這并不意味著就會回購100億港元,參照國內市場的做法,應該明確最低回購金額,這樣的信息披露才會更加透明。正因為小米的回購計劃較為模糊,所以小米回購消息出臺后,其股票的走勢明顯弱于阿里回購消息出臺后的首日走勢。(皮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