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是毛澤東同志對北宋清官名臣,政治家、改革家、實干家胡則的贊評。
在新時代,我們為什么需要胡公文化?
中國范仲淹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范國強在近日舉行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2024胡公文化浙江西湖龍井匯”活動中表示,胡公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與范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一脈相承,是十分可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開展主題思想教育、知行合一、為民造福的豐富教材,“歷久彌新,永不過時”。
活動合影現場。 主辦方供圖
近日,該活動在浙江杭州拉開帷幕,來自浙江和北京、湖北、新疆、黑龍江等地專家學者與胡公文化愛好者齊聚,探討胡公文化的時代價值與創新之道。
胡則為官47年,勤廉擔當、赤誠為民、忠心為國,百姓敬仰,尊稱其為“胡公大帝”。
循跡溯源,不忘來路。天圣九年(1031年),69歲的胡則因改革鹽法,從權三司使(計相)貶為陳州知州。時年43歲的范仲淹也因上言國是得罪權貴,外放為陳州通判。
胡則慧眼識人,以國士遇之。范仲淹悉知胡則仕途坎坷,忠君愛民,敢于擔當,乃為政者楷模,敬之為師長。兩人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
“千年風采逢明主,一片襟靈慕昔賢。”胡則72歲以杭州知州加兵部侍郎致仕,范仲淹韻詩祝福。胡則76歲時,范仲淹來杭州拜訪摯友,即席吟詩《西湖筵上贈胡侍郎》奉送。
胡則77歲逝世,范仲淹忍含悲痛為其撰寫1900余字的墓志銘。
這篇墓志銘詳盡記載了胡則生平事跡與卓越貢獻,是范仲淹所撰的墓志銘中篇幅最長、分量最重的一篇,極具史跡價值與時代意義。
重立胡公墓志銘,一直以來是民心所愿。近日,位于杭州老龍井的胡公碑亭建成開放。
走進胡公碑亭,只見胡公造像剛毅容光、栩栩如生,令人肅然起敬;造像后方,范公撰寫的墓志銘筆酣墨飽、字字珠璣,讓人不禁感慨。
杭州市歷史學會會長、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徐吉軍表示,老龍井胡公碑亭在胡公逝世985周年后落成開放,這不僅為杭州增添一處新的文化地標,也是胡公文化賡續與弘揚的重要里程碑,這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也是一次有意義的探索。
胡公文化研究會會長、胡公書院院長胡聯章表示,近年來,胡公文化工作“秉持一個理念”——高舉黨的旗幟、弘揚胡公精神、助培時代新人、致力人民偉業,成立一所胡公書院、出品一套胡公書籍、提升一批胡公基地、創作一部胡公影視等四項工程,實現胡公文化創新之道。
展望未來,在杭州國家版本館副館長張璞看來,胡公文化很有作為,也大有可為,要繼續做精做深胡公文化的研究課題,透過歷史塵封,揭示胡公文化與宋韻文化,不斷提升胡公文化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把胡公文化打造成浙江乃至全國的重要文化標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