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學新校區教學樓。宋冰 攝(she)
1958年(nian),為了適應新疆(jiang)農(nong)墾事業(ye)的發展和開發塔里木(mu)的需要(yao),新疆(jiang)生產建設兵團決定在(zai)此建立一所(suo)農(nong)業(ye)院校,命(ming)名(ming)為塔里木(mu)河農(nong)業(ye)大(da)學(xue)(xue)。1960年(nian),學(xue)(xue)校更(geng)名(ming)為塔里木(mu)農(nong)墾大(da)學(xue)(xue),2004年(nian)經(jing)教(jiao)育部批準(zhun)又更(geng)名(ming)為塔里木(mu)大(da)學(xue)(xue)。
“帳篷大學(xue)”到“高樓林(lin)立”
建校之初,學校僅有19名來自(zi)祖國四(si)面(mian)八方的(de)(de)(de)教師和(he)500多名來自(zi)部(bu)隊的(de)(de)(de)學生,組成農業經濟(ji)、農學、水(shui)利、農機(ji)、會計(ji)統計(ji)5個班。教學的(de)(de)(de)基礎設施(shi)僅有幾(ji)頂帳篷、6個地窩子、5間(jian)土平房(fang)和(he)已經開墾出的(de)(de)(de)500畝耕地。
20世紀60年代初的校(xiao)門(men)。塔(ta)里(li)木大學供(gong)圖
塔(ta)里(li)木大學(xue)動物科學(xue)與技術學(xue)院教授(shou)祁成年從(cong)1987年畢業留校任教至今,見證了學(xue)校的(de)發展與變(bian)化。
祁成年(nian)(nian)(nian)說(shuo):“我是1983年(nian)(nian)(nian)進校1987年(nian)(nian)(nian)畢業(ye)。當時(shi)沒人愿意(yi)留校。”
臨近(jin)畢業(ye)時,班主任與祁(qi)成年的(de)(de)一次談話讓他感受到(dao),作為學校培養出來的(de)(de)學生,應當(dang)“學之于(yu)校,用(yong)之于(yu)校”。于(yu)是,祁(qi)成年開(kai)始了他的(de)(de)反哺(bu)之路。
靠著“自強不(bu)息、甘于奉獻”的胡楊精神,塔里木大學實現了從“帳篷大學”到“高樓林立”的轉變。
如今,該校有(you)(you)學(xue)生3萬(wan)余人(ren),教職工1500余人(ren),還有(you)(you)國(guo)家高層次人(ren)才特殊(shu)支持(chi)計劃教學(xue)名師(shi)、國(guo)務(wu)院政(zheng)府特殊(shu)津貼專家、全國(guo)杰出(chu)專業(ye)技術人(ren)才、省級有(you)(you)突出(chu)貢獻(xian)優秀專家等。
從(cong)“農業院校(xiao)”到(dao)“綜合(he)院校(xiao)”
2020年11月24日,52歲的(de)塔(ta)里(li)木大(da)學(xue)植物(wu)科學(xue)學(xue)院園藝(yi)林學(xue)教授(shou)吳翠云被(bei)授(shou)予(yu)“全(quan)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1990年,吳翠云(yun)從塔(ta)里木大學果(guo)林專業(ye)畢業(ye)后,選擇留校(xiao)(xiao)任教(jiao)(jiao),不久就加入了該校(xiao)(xiao)教(jiao)(jiao)授閆春雨的果(guo)樹育種研(yan)究團隊,從事早熟梨新品種選育工作。
“閆(yan)春雨教授(shou)是我們學校培(pei)養的(de)第一代人才(cai)。成(cheng)為(wei)他的(de)學生和團隊成(cheng)員后,經過10年的(de)不(bu)懈努力,于(yu)2000年選育出早熟優質(zhi)梨(li)新品(pin)種(zhong)‘新梨(li)7號’。”吳(wu)翠(cui)云說,該品(pin)種(zhong)在阿克蘇、庫爾勒等地示(shi)范種(zhong)植(zhi)后,很快(kuai)被推廣到(dao)河北、山東等省區大面(mian)積栽培(pei),目前已成(cheng)為(wei)全(quan)國(guo)早熟梨(li)栽培(pei)的(de)首選優質(zhi)品(pin)種(zhong)。
2008年(nian),吳翠(cui)云(yun)又(you)把目光瞄準紅棗(zao)。經過多年(nian)努力,她主持(chi)的密植棗(zao)園高效優質栽培技術被(bei)推廣到南疆,累計推廣面積50余萬畝(mu),產(chan)值超過30億(yi)元。
最初,學(xue)校(xiao)(xiao)(xiao)為了適應(ying)屯(tun)墾(ken)戍邊的需(xu)要(yao),以農(nong)業專業院(yuan)校(xiao)(xiao)(xiao)建立。隨著(zhu)社會的不斷發(fa)展,人(ren)才需(xu)求也發(fa)生了變化。塔(ta)里(li)木大學(xue)積極響應(ying)社會需(xu)要(yao),從單(dan)一學(xue)科門類(lei)到多門類(lei)學(xue)科并(bing)舉,逐步實現從“農(nong)業院(yuan)校(xiao)(xiao)(xiao)”到“綜合院(yuan)校(xiao)(xiao)(xiao)”的轉變。
航拍(pai)塔(ta)里木(mu)大學。趙澳 攝
從“輸血”引才到“造(zao)血”育才
2018年(nian),塔里木大學獲(huo)得博士(shi)學位授(shou)予(yu)權(quan),意(yi)味(wei)著(zhu)學校完成了從本科(ke)、碩士(shi)到博士(shi)的(de)一(yi)體化培養模式,為南疆、為新(xin)疆生產建設兵團培養出一(yi)批具有從事本學科(ke)科(ke)學研究工作(zuo)的(de)高(gao)精尖、高(gao)素(su)質創新(xin)人才,實現了從“輸(shu)血”到自我(wo)供給(gei)、自我(wo)“造血”的(de)轉變。
迄(qi)今為止(zhi),塔里木大學已(yi)經培養出12名博(bo)士,持續為該校“造血”育才。
2019年,蓋中帥作為塔(ta)里木(mu)大(da)學生(sheng)命科學與技(ji)術學院第一屆博(bo)士研究生(sheng)來到塔(ta)里木(mu)大(da)學就讀。讀博(bo)期間,他的課題內(nei)容是胡楊(yang)(yang)。他說:“在幾年的研究中,我愛上了胡楊(yang)(yang)。”
近(jin)5年來,塔里(li)木大學共承(cheng)擔各(ge)級(ji)各(ge)類科(ke)研項目1780余項,其中,國(guo)(guo)家社(she)科(ke)基金重大招(zhao)標項目1項,國(guo)(guo)家級(ji)、省部級(ji)項目780余項;出版專著教材140余部,發表SCI論(lun)文670余篇(pian)。
不僅如此,該校科研平臺也不斷擴增(zeng),現(xian)有1個國家工(gong)程實驗室(shi)(shi)、1個省部(bu)共建(jian)國家重點實驗室(shi)(shi)培(pei)育基地、8個省級(ji)重點實驗室(shi)(shi)、3個省級(ji)工(gong)程實驗室(shi)(shi)等。
如(ru)今,塔里木(mu)大學已(yi)經成(cheng)為(wei)家喻戶曉(xiao)的綜合性大學,成(cheng)為(wei)新疆培養高水平人才(cai)的搖(yao)籃。(完(wan))
關鍵(jian)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