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古生物學家揭開了澄江生物群中的等刺蟲化石的形態秘密。該成果于北京時間4月1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期刊《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
節肢動物的起源與演化一直是學界研究熱點。等刺蟲是生活在約5.2億年前寒武紀時期一類干群節肢動物,是研究節肢動物早期演化的絕佳對象,但一直以來,由于等刺蟲寬大的殼瓣覆蓋住了整個身體,古生物學家僅憑肉眼和光學顯微鏡難以觀察到殼瓣下的細節。
(資料圖片)
由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運用顯微CT斷層掃描等先進技術手段,給等刺蟲拍出了多張較為完整的CT片,揭示出這類動物的軀干外形和附肢細節。
研究表明,等刺蟲的前附肢及其后的14對附肢已出現明顯的形態和功能分化。其中,前附肢為單肢型,由多個連接在一起的肢節組成,肢節背面有簇狀尖刺,能有效捕捉獵物。
緊接前附肢后的4對附肢,肢節粗壯、內側有成對的刺、末端呈鉤狀,可對捉到的獵物做進一步肢解處理,以有效進食。
后部10對軀干附肢,內肢分節多、缺少內側的刺和末端爪,外肢發達、有成列排布的多個片狀結構。
“通過這些CT數據,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等刺蟲的外形細節,據此推斷,等刺蟲的前附肢及其后的4對附肢形成了功能性的頭部,而軀干附肢為運動附肢,有游泳和爬行功能。”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研究員劉煜說。
該成果為學界研究節肢動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全新的形態學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