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歷史
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日,這是中國的一個傳統民間節日。中秋節起源于對天象的崇拜,從古代秋夕祭月表演演變而來。起初“祭月”這個節日是在甘孜歷的24節氣“秋分”舉行的,后來轉移到了農歷的8月15日。有些地方,中秋節定在農歷的8月16日。
自古以來,中秋節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打燈籠、賞桂花、喝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延續很久。端午節、清明節、春節、中秋節被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中秋節這個詞,最早見于《周禮》和《禮記月令》,說的是:“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第一種說法是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晚祭月是祭祀月亮的意思,表明皇帝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祭祀月亮和拜月。后來,貴族官員和學者紛紛效仿,逐漸傳播到民間。
第二種說法是中秋節的起源與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莊稼和各種水果紛紛成熟。為了慶祝豐收和表達他們的喜悅,農民們把中秋節作為一個節日。中秋節意味著中秋節。農歷八月是秋天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從古代“秋報”傳承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指出,中秋節的起源應該是隋末的唐軍于大業13年8月15日。唐軍裴寂用滿月構思發明了月餅,作為軍餉,成功地解決了因吸收大量反隋叛軍而衍生的軍糧問題。
中秋節是紀念誰的
1.紀念嫦娥
中秋節起源于嫦娥登月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為這一舉動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而且一輩子不可能回到人間。雖然嫦娥自己無法抗拒孤獨。每年8月15日滿月的時候就回到地球與丈夫團聚,但必須在黎明前回到月宮。
中秋節后,全世界都想去月球與嫦娥相聚,并期待著看到嫦娥。因此,當許多人在拜月燒香時都會祈禱“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2.抗元起義紀念日
中秋節是推翻元朝統治的起義紀念日。元朝末年由于元朝殘暴的統治,老百姓中秋節寫了“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紙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里,互相傳遞。
8月15日晚,家家戶戶一起攜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所以到中秋節的時候,人們都會吃月餅來紀念這一歷史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