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城的正門被稱為什么?
明朝和清朝,紫禁城的正門稱為午門午門又名午闕、五鳳樓,是紫禁城的正門,位于紫禁城南北軸線,位當子午,故名午門。午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嘉慶六年(1801年)先后重修。日常午門是頒發皇帝詔書的地方。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公布俘虜是押送刑部還是釋放。每逢重大典禮及重要節日,都要在這里陳設體現皇帝威嚴的儀仗。
故宮各個門的名稱是什么?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東門名為東華門,西門名為西華門,北門為名神武門。午門是故宮的正門,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有1組建筑。正中有重樓,是9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右伸出兩闕城墻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神武門在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