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現場。大會組委會 供圖
大會現場,主題演講、院士論壇等活動匯集了多位院士對能源綠色發展的前沿思考,為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與實踐路徑參考。
“面對能源轉型的系列挑戰,出路就是大力發展新能源。”劉吉臻在大會現場以《能源轉型與新型電力系統》為主題,分享了對能源轉型背景及發展思路的看法。他認為,能源轉型的總思路要由“趨勢能源清潔化、清潔能源規模化、多種能源綜合化”發展為“大力發展新能源、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實施再電氣化”。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鐘志勇則以《智能電網技術革新,人工智能和數字孿生的新機遇與挑戰》為主題,分享其在智能電網技術創新方面的見解。他表示,智能電網發展的三大趨勢會是:電氣化、去中心化、數字化。
謝克昌表示,碳中和與碳達峰一定要分階段積極穩妥推進,不科學、不現實的能源轉型會給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同時,實現上述的階段目標必須堅持先立后破的能源革命戰略,深入推動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
謝克昌指出,可再生能源中風、光的不穩定性比較大、波動性也比較強,特別是對電網的沖擊較為厲害,必須要有靈活高效的手段來調控,其中煤電是最好的手段,煤電也是保障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主要支撐;此外,要加強能源綠色發展的國際合作將是能源綠色發展的重要出路。
大會現場。大會組委會 供圖
除了主旨演講,院士論壇上,多位院士針對節能降碳工作目前難點和重點問題,以及進一步推動綠色能源的高效利用分享了許多真知灼見。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陳勇認為,提高了能源效率和精準性,同時也就保障了能源的安全。他建議,要加強農業、器械、環保、碳排放等領域的跨界研究與合作,降低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的不必要損耗。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北電力大學校長楊勇平從煤電的發展和未來能源轉型的角度發表見解。他認為,長期以來,煤電在國家的電力供應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發揮好煤電靈活性的優勢,通過多元協同,通過火力發電和新能源的優化組合,共同推動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也為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做出貢獻。
趙天壽提出,應加強對能源的存儲與運輸的重視。談及儲能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時,他認為,儲能要滿足三大要求:首先要安全可靠,第二要經濟可行,第三要資源可及。
據悉,此次大會由中國科學院等單位指導,中國能源研究會、中國節能協會、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等單位主辦。(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