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拆書,是2018年工作室嶄新推出的分享方式。但是,我們不是單純的精華摘錄或動聽的領讀陪讀,而是希望借助前人的智慧,結合作者的生活體驗,獲得思想上的引領、靈魂上的慰藉、以及生活中的幫助。更多想法,可以詳見《我們為什么要拆書?》。在此感謝每一位讀書筆記作者,他們和你一樣,都在品嘗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咨詢師、教師、公務員、設計師、程序員、全職母親、大學生,但同時他們也在生活中思考、體驗和成長,并將他們的心得分享給你。
這是《追尋生命的意義》(維克多·弗蘭克 著)的讀書筆記。
(資料圖片)
文/李芳芳,曹懷寧心理咨詢室讀書筆記作者
知道為什么而活著的人,幾乎能承受任何怎樣活著的問題--尼采
一、生命意義在哪里?
過去的十幾年,我失去了生命的意義感,陷入虛化一切困境中。
面對生活,我在憂慮和厭倦之間搖擺不定。
常常不知道應該做什么,也不知道必須做什么,或者說什么都不想做。
我不斷問身邊的人:“活著有什么意義?”
A說:“活著沒有意義,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去做!去做!去做!”
B說:“你想太多了,別想那么多。”
C說:“生命的意義在于和你共享意義的人。”
D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行動,行動能創造意義。”
通過問他人,我發現生命的意義藏在個體的想法、行動及身處的關系之中。
然而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實踐來體驗到、感知生命的意義。
因此,別人領悟出來的道理,對我的適用性不強,沒有解決我“什么都不想做”的問題。
我依舊不知道系統而準確的生命意義在哪里。
所幸,看到弗蘭克爾在《追尋生命的意義》書中講述了他在集中營極端的環境中體悟出生命的意義,證明了在任何環境下,甚至是最惡劣的環境下,生命都具有潛在的意義。
弗蘭克爾認為,生命的意義因人而異,因時不同。
于每個獨特的個體而言,生命的意義存在于:
某一特定時間特定的生活內;生活中需要他完成的特定的事業或使命中 ;獨一無二的任務和實現這一任務的獨一無二的特定機會中 ;解決問題中、應對每個情形對人的挑戰中 ;每個人承擔自己的生活、對生命做出的回答中;成為負責任的人以及對生活做出的回應中 ;發現世界中(而非人的內心或人的精神世界中);但終究,每個人要問自己生命的意義在哪里。
或者說,每個人面臨著尋找自己生命意義的任務。
因此,每個人需要為尋求具體的人生意義而付出努力。
我們在尋求意義的過程中可能或遭受挫折。挫折、痛苦、沖突是正常的,健康的。
因為來自挫折的痛苦可能是人的一種成就。
二、發現生命意義的路徑
針對像我這種陷入存在虛空、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抱怨生活沒有意義的人,他提出了意義療法來填補存在虛空。
意義療法是一種以意義為中心的心理療法,它著眼于將來,關注人存在的意義及人對于意義的尋求,關注讓患者在它們未來的生活中實現生命的意義。
意義療法的任務,是幫助患者發現生命的意義。也就是說,使其意識到存在背后隱藏的意義,并通過關注存在的潛在意義和意義的意志(尋求具體意義的努力),試圖使某些東西(內心深處實際希望得到的東西)再次被意識到的過程。
根據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途徑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1)通過創造一種工作或者做一件實事;
(2)通過體驗某件事或遇見某個人;體驗某些事物——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文 化或通過體驗另一個人——通過愛他。在愛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應該成為什么、能夠做什么來使自身的潛能成為現實。
(3)通過對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態度。即使在受難的條件下意義也存在。人主要關注的不是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發現生命的意義。這種意義存在于人應對的挑戰之中。
我試著將前兩條操作出來。
第一條最簡單,做一件實事。
我選擇周末去公園做一天志愿者。
負責撿垃圾和指路。在這一天的志愿者時光里,我發現這些撿垃圾和指路這些事情雖然很小,卻能夠讓我感到行動的快樂。
在每一次的彎腰、指引中收獲了滿足感。一天下來,感覺生活挺充實。
第二條,我選擇體驗自然。
體驗的方式是走進植物園。
靜下心認真觀察,多數植物在開花,白的、紅的、粉的、紫的,大小不同,各有其美;
少數已經結果子了,還有一些沒開花,也沒有結果。
這些植物或花開大小不同,或顏色不同,或花期不同,或結果成熟期不同。
只要遵循自己自然生長的路徑,時機到了,會開出屬于自己的花,結出果實。
它們不必心急焦慮,更不必恐慌為何自己開出的花與別人大小、顏色不同,因為大自然賦予它門的是獨一無二的價值。
我們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也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的。
這正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所擁有的獨特意義。
這兩條路徑的實踐證明,我們能夠通過類似的方式感受到特定的生命意義。
三、如何將生命的意義激活
我們知道了生命的意義在特定時間特定生活中、在事業或使命中、在某種任務中、在迎接的挑戰中、在對生活的回應中、在發現世界中,也知道了發現生命意義的路徑。然而要如何將這些意義激活呢?
弗蘭克爾告訴我們激活生命意義的關鍵在于保持緊張的狀態并找到精神動力。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可能存在焦慮和緊張的狀態。
但我們需要的不是無焦慮的“內穩”狀態,而是為了一個有價值的目標,選擇做出努力和斗爭。
不是不惜一切代價排遣焦慮,而是呼喚一種等待它完成的潛在意義。
而緊張是精神健康的基礎,是某種人們已經實現的與還應當努力實現的成就之間的緊張。
或者是人們已經成為與將要成為之間的差距。
這種緊張存在于人們的內心對人的精神完滿是不可或缺的。
人需要一種精神動力,它處于一個緊張的極化區,一極代表著將要被實現的意義,另一代表著將要實現這一意義的人。
在精神的兩端,一端是等待你去完成的任務,一端是擁有強烈愿望的你。
因此,可以說,生命意義受強烈實現某種任務或使命的愿望所驅動、所激活。
精神動力是激活生命意義的持久性內驅力,也是煥發生命活力的長效因子。
四、人能夠改變自己
每個人的生命短暫而有限。
由于生命的短暫性,任何時候,人類必須決定,或好或壞,什么將成為他存在的紀念碑。
事實上,我們如何活著取決于我們的內心而非環境。
因為每個人都有在任何一個瞬間改變的自由,在任何條件下都有選擇自己的態度、選擇自己的方式、選擇保持自己尊嚴的自由,選擇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取決于自己。
人不僅僅是存在,而且還要決定他怎樣存在,在下一刻將成為什么。
因此,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
如果可能的話,人能夠改變世界。
如果需要的話,人能夠改變自己。
我們改變自己的方式是“盡情的享受生活,好像你已獲得再生,而不要像你初次那樣錯誤的來做今天的事。”
也就是,要意識到:
一是現在就是過去;
二是過去還能被改變和修改。
改變和修改的方向是選擇“為什么負責、向誰負責”的問題。
然而,生活中免不了悲劇的存在,諸如痛苦、內疚和死亡。
面對這三種悲劇,我們要保持樂觀的態度,盡最大努力:
把痛苦轉化為成就;從內疚中獲得自我完善的機會;從生命的短暫性中獲得采取負責性行為的動力。生命在任何時候都有意義,我們需要以良心為準則、以責任為依托、以樂觀的態度和最大的努力為支撐,在現實生活的每個階段去探尋它、實現它。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生活態度的根本轉變。
我們從生活中得到什么并不真正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夠給予什么。
如今,我已經不再去追問生命的意義在哪里。
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生命的意義了。
作者簡介:李芳芳,曹懷寧心理咨詢工作室讀書筆記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