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頌題名碑》曾言:“拂拭殘碑覽德輝,千年包范見留題。”千年封建歷史發展進程中,包公留名青史,為無數官員樹立榜樣,若無包公存在,古代官場諸多惡習將難以得到遏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古往今來,我國社會曾涌現無數英雄人物,基于這些人才的共同努力,我國社會發展水平得以持續提升。中國古代社會中,包拯之名如雷貫耳,作為古代封建社會當中的清官代表,包拯一生中的許多經歷皆成為后人學習的榜樣。
在民間傳言中卻認為,這樣一位足以留名青史的官員,曾遭仁宗皇帝的毒殺。曾面對這一傳說,許多人都好奇為何仁宗皇帝會做出如此舉動,直至有關專家挖開包拯之墓,并對其遺體進行分析后,該事件的真相方才水落石出。為何包拯會遭到仁宗皇帝毒殺?在這一事件的背后,又隱藏著何種秘密呢?
作為一位北宋名臣,包拯的一生有著許多傳奇經歷,宋仁宗天圣五年時,包拯考中進士,而后被授任大理評事,并出任建昌知縣一職。后期,包拯年邁的父母并不希望兒子外出為官,如此一來,包拯便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直至父母相繼去世,守孝期滿后,包拯方才赴京報道,并被封為天長知縣。
基于包拯的這段經歷便會發現,他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而在許多百姓了解過包拯的這段經歷后,皆感動不已。為官過程中,包拯每到一個地方,便能幫助人民解決許多問題,為切實保護百姓利益,包拯不惜得罪其他官員。基于包拯的付出,許多民眾皆將包拯看作父母官一般的存在。
通過了解北宋時期的官場便會發現,北宋年間貪腐之風盛行,無論文臣抑或武將,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貪腐行為。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包拯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初心,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在處理官員貪腐之事時,包拯從不手軟,甚至得罪許多官職較大的官員。盡管如此,包拯仍毫不在意,在包拯的心中,如何為國家和百姓做出更多的貢獻,方才是其畢生追求的目標。
對于宋仁宗而言,雖包拯的出現令其倍感欣慰,但包拯與其他官員的矛盾,同樣令他頭痛不已。畢竟官場關系較為復雜,若處罰包拯,必定會傷害清廉大臣之心,但若不顧其他官員的上奏,朝廷統治必將發生動亂。
隨著時間的推移,包拯的年紀越來越大,盡管身體出現一些問題,但包拯從未放棄對國家政務的參與。無論到達哪個地區,包拯皆會盡自己所能,為當地百姓主持公道,但高強度的工作卻使得包拯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一次辦案過程中,包拯一病不起,從此臥病在床接受治療。
為醫治包拯,宋仁宗召集天下名醫,但無論醫生們做出怎樣努力,仍無法治好包拯的疾病。情急之下,宋仁宗找來皇宮內最為珍貴的藥品贈與包拯,但在其服藥幾天過后,卻因病離世。
當包拯病逝的消息傳出后,天下百姓痛哭不已,由于包拯生前吃過的最后一味藥來自宋仁宗,許多人都認為宋仁宗是毒害包拯的直接兇手。在這一傳說存續期間,有關專家始終未能找到宋仁宗毒害包拯的原因,而直至新中國成立,我國考古專家找到包拯之墓的真正所在,這段歷史謎團方才得以真正破解。
為探尋包整真正的死因,有關專家在找到包拯棺槨后,便決定將打開,并對包拯的尸體加以分析。打開棺槨后,專家發現包拯的已經完全腐爛,而其尸骨所呈現的黑色,正是中毒的特征。
結合相關史料分析可以發現,之所以包拯的尸骨會呈現黑色,與其病重時期服用的大量朱砂密不可分。此外,在北宋年間流傳著一種非常特殊的尸體防腐方式,便是在體內貯大量的水銀。
對于宋仁宗而言,他并無任何理由毒害包拯,畢竟包拯的存在對北宋官場秩序的整頓有著積極作用。臨終前的包拯之所以有著中毒表現,不過是因其藥中存在大量朱砂,至此,宋仁宗的冤屈得以洗清,有關包拯離世的真正答案呈現于世人面前。
結語
通過相關專家的考古研究便會發現,所謂的毒殺言論并不成立。基于包拯的經歷便能充分認識到,若僅憑文字史料對歷史加以了解,則必將受到文字的蒙蔽,進而無法探尋到真正的歷史。
相信通過有關專家的不斷努力,我國將有更多歷史謎團得以破解,而在研究歷史的進程當中,現代人民得以對古人有著更加深入的認知。
參考資料:《包拯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