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熱訊:國際標準智商測試(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是誰)

2022-02-24 10:27:05 來源:可可情感網

【智力測驗二】我一直以為智商132與131差距不大,直到我真遇到了智商131的人……

今天要說的是通過測驗量表來直接“讀心”的智力測驗第二講……

先問個小問題,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門薩俱樂部”(MENSA Club)?


【資料圖】

mensa俱樂部

沒聽說過,是吧?這很正常。這并非一個酒店俱樂部,而是一個世界頂級非盈利的智商俱樂部。

mensa俱樂部成立于1946年,旨在為聰明者建立一個社團, 大家在一起組織一些充滿挑戰的社團活動,它在全球擁有10萬多名會員。

門薩測試試卷一般有30題,答對23題,換算成智商是148,就是可以加入門薩俱樂部的標準。

網上流傳的門薩入門測試很多,有興趣的隨便上網搜索一下就可以試試。

1

比納與世界上第一個智力量表

比納(A. Binet, 1857-1911)是法國著名心理學家。1889年創立法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1895年創辦法國第一種心理學雜志《心理學年鑒》。

法國心理學家比納 (圖片來自網絡)

1903年,比納被法國政府任命為法國學校中智力障礙兒童問題小組的負責人。

要他評判哪些兒童是特殊兒童,需要得到特殊的對待。

當初的比納接到任務后還是非常緊張的。他在想,要判定一個兒童是不是智力落后(特殊),最好的方法是跟別的孩子進行比較。

因此,他分年齡段找了一些題目,讓大部分該年齡的孩子都能通過,但小一歲的孩子較難通過。

比如,3歲組的題目是“指出鼻子、眼睛和嘴在哪里”,這個問題2歲組的孩子難以回答。如果一個孩子剛好3歲,他竟然做出了6歲組的題目,說這個孩子非常聰明。

按照這個思路,1905年,比納與西蒙合編了世界上第一個測量智力的量表——“比納-西蒙智力測驗量表”。

該量表有30個題目,按照難度由小到大排列,以通過的題數的多少作為鑒別智力高低的標準。該測驗后來于1908年作首次修訂,增為58個題目,并按年齡分組,適用于3-13歲的兒童。

該量表一經出現,大家覺得找到了衡量智力的“鑰匙”,應用非常廣泛。

1908年,量表在3年中銷售23,000多份;

1911年量表再次修訂,并在隨后的5年中也銷售了50,000份;

1914年,世界上至少有12個國家在使用這一量表;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美國有170萬應征入伍的軍人和400萬名兒童接受過這項測試。

1916年、1937年、1960年、1972年此表在斯坦福大學四次修訂,并創建了斯坦福—比納智力量表。

斯坦福大學 (圖片來自網絡)

1916年,美國心理學家推孟修訂后,引進了今天廣泛使用的智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概念,其計算公式如下:

比率智商測量的問題

“智商”這個概念的出現其實只有100年多一點時間。所采用的方式是比率智商。主要思路是通過不同年齡組的人的對比來進行智商測定。

比如, 5歲兒童能完成8歲組(心理年齡)的試題,則智商為8/5×100=160。5歲兒童(實際年齡)只能完成3歲組的試題,則智商為3/5×100=60。

大部分兒童的智商都是中等水平,服從正態分布,智商分數大都在100上下。一般來說,智商高于140都為天才,而低于70者為低能。

陶哲軒——華裔數學家 IQ230分 目前人類有記載以來的智商最高分 (圖片來自網絡)

比率智商有個問題,就是它測量兒童的智力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兒童的智力總是在不斷成長。10歲的孩子智力比8歲孩子高,12歲的孩子智力比10歲高。通過不同年齡段人群的“縱比”可以界定智力。

但如果進入成年后就存在問題了。

試想一下,1個80歲的老人,如果能完成20歲組的試題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但即使這樣,他的智商也只有20/80×100=25。

也就是說,一個像20歲一樣聰明的80歲老人,用比率智商一算,智商只有25,那就差不多算個“白癡”了。

理論上說,進入成年后,個人的智商基本是穩定的 (圖片來源于《心理學史筆記》,楊文登,p.51)

韋克斯勒與離差智商

比率智商不能測量成年人的智商,因為不同年齡段智力發展沒有太大差異,“縱比”已經沒有意義。

那另一個思路就是韋克斯勒提出的,即通過與同一年齡人群智力成績的“橫比”來進行界定。

韋克斯勒——美國醫學心理學家 (圖片來自網絡)

比如,讓被試者完成某套智力試題,如果他比大多數同齡人做得好,他的智商就高;如果他比大多數同齡人做得差,他的智商就低。

也就是說,可以用被試獲得的試題分數同平均分的差距來說明智力的高低。具體公式為:

IQ=100+15(X-M)/S

X為某人實際測量獲得的分數

M為某人所在年齡組的平均分數

S為該年齡組分數的標準差

韋克斯勒建立了著名的韋氏智力量表,分為兒童與成年人兩個量表。每個量表又有言語和操作兩個分量表,包括11個分測驗。

言語部分包括知識、領悟、算術、相似性、數字廣度、詞匯6個分測驗,主要是測量動腦的能力;

操作部分包括數字符號、圖畫填充、木塊圖、圖片排列、物體拼湊5個分測驗,主要測量動手的能力。

以下為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的部分題目: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智力測量在中國的發展

早年,中國智力測量與國外的發展基本同步。

1917年京師教育報上,翻譯了日本學者佐藤禮云關于比奈-西蒙智力測試的介紹文章,并附上部分測試題目;

1918年瓦爾克特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測驗清華的學生;

1920年南京高等師范開設心理測驗課程;

隨后,比奈量表、美國陸軍智商測試表等被翻譯過來,在20年代風靡一時,報刊雜志經常出現“智力小測驗”的題目。

陸志韋(1894—1970) (圖片來自網絡)

1924年,心理學家陸志韋對比納-西蒙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納智力量表進行了修訂,叫“中國比內—西蒙智力測驗”,適用于江浙一帶。

1936年,陸志韋和吳天敏進行了第二次修訂,使它適用于北方。

1979年,吳天敏主持第三次修訂。

1982年,完成《中國比內測驗》。該測驗共有51個項目,從易到難排列,每項代表四個月智齡,每歲三個項目,可測驗2-18歲被試。

韋氏兒童智力量表在我國曾有其1974年第二版的修訂,由龔耀先教授于1981年主持修訂。

最新的第四版2003出版,由京美測驗公司與美國原出版公司合作,張厚粲教授主持于2007年完成了中文版的修訂。

小結

最后,小結一下。

智力測驗主要有兩種測量方式:

一個是通過不同年齡段的人的縱向比較來測量的比率智商,代表為比納創建的比納-斯坦福量表;

另一個是通過不同年齡段人的橫向比例來測量的離差智商,代表為韋氏智力量表。

這些智力量表的常模數以百萬計,總體而言,能較準確地測量到人的智力水平。

從下一講開始,我們將說說世界上智力測驗在全世界的影響,包括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智力測量與希特勒殺害猶太人的千絲萬縷的關系。

如您對心理測驗有任何看法,敬請下方留言,精彩明天繼續……

關鍵詞: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