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抗戰慘案,令1200萬中國百姓身處煉獄的花園口事件,造成了近百萬人死亡,讓數千萬人淪為難民,這件事件背后的操控者是誰?為什么如此殘忍?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抗戰史上的三大慘案之一,黃河花園口事件。
1938年6月,蔣介石綜合陳果夫、姚琮、陳誠等人的建議,最終決定炸毀黃河堤壩。蔣介石也明白這個決定的背后會導致成千上萬的人流離失所,那為何蔣介石非炸堤壩不可?這就要從蔣介石的速勝論開始講起來。
1938年,蔣介石被臺兒莊大捷的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提出數月內戰勝侵華日軍的構想,他直接將20萬嫡系精銳調往徐州戰場,在徐州會戰的支線作戰蘭封會戰里,國軍集結12個師,預計對日軍的一個師進行包圍,軍隊數量的對比已經很明顯,國軍這次的計劃就是想用人數上的壓制擊垮對方,可是就是這樣明顯的軍隊優勢,國軍還是輸得徹底。
第一戰區司令長程潛放話,要將日軍的14軍“吃掉”,日軍抵擋不住國軍的進攻,開始考慮突圍方向,只因為率領日軍的14軍的土肥原了解到,鎮守南方的國民黨27軍部隊相對較弱,便選擇了夜晚突襲蘭封,不出所料,27軍招架不住日軍的突襲,這位蔣介石的嫡系大將桂永清倉皇逃跑,蘭封失守。隨后,程潛開始重新調整作戰計劃,卻遲遲未能殲滅日軍,這時奉命堅守商丘的第8軍將領黃杰,直接不戰而逃,這讓東路趕來的日軍16軍占領了商丘,日軍就是這樣被日軍東西夾擊,徹底攪亂了程潛的作戰計劃。
國軍生生從一場殲滅戰打成了保衛戰,為消滅僅僅2萬日軍,先后投入兵力十幾萬人,卻依舊讓日軍逃出生天,難怪蔣介石都承認,這是“戰爭史上的千古笑柄”。
作為守勢的國軍,開始準備制造黃河水患,以阻日軍侵略,開始,國軍槍決的地點選在了趙口,雖然趙口地勢低容易出水,但是趙口泥沙過多,無法制造出大水患,國軍重新考慮將目標鎖定在了趙口以西的花園口,并謊稱修建防御工事、人工挖掘只用了2天,就將花園口的黃河堤壩扒開成一道上寬50米,下寬10米的決口,可是第二天的暴雨導致水量激增,趙口和花園口的水流匯合到一起,花園口被越撐越大,這并沒有對日軍造成太大影響,國軍與日軍交戰后,決定繼續擴大花園口決口,還要炸出一個新的缺口。
1944年黃河發大水,最終花園口決口,竟寬達1500米。花園口事件在當時震驚中外,只因當時黃河泛濫,流經3省44個縣,到處都是一片汪洋大海,周邊百姓苦不堪言,河南民宅被沖毀1100萬余起,耕地被淹沒近800萬畝,受災人口高達1200萬余人,難民們終日露宿在外,S尸遍野,導致瘟疫橫行,傷寒、瘧疾感染人數頗多。開封還發生了霍亂,s亡者眾多,而此次事件死亡的日軍不過千余人。
花園口事件的悲劇,主要是國軍部隊臨陣脫逃和國民政府的無良決策引起的。國民政府對于災情一直視若無睹,不解決的態度更應承擔主要責任,我們如今看到的花園口恢復了以往的生機,可回想起花園口事件依舊是我們心中的一道傷痛,這些苦難帶來的傷痛和教訓,值得我們銘記和反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