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存在或近或遠的距離,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曾為人際交往劃分了四種距離。
一、公眾距離:3.7米~7.6米,顧名思義,無關系或許不認識的人之間的距離,例如公共場合中無關系人之間的那種距離
二、社交距離:1.2米~3.7米,這個距離體現出一種公事上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系。
(相關資料圖)
三、個人距離:46厘米~122厘米,人與人之間的獨處空間。
四、親密距離:15厘米~44厘米,15厘米以內,是最親密區間,彼此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息。15厘米~44厘米之間,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44厘米以內,在異性,只限于戀人、夫妻等之間,在同性別的人之間,往往只限于貼心朋友。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不喜與旁人產生親密距離。
是的,我好像就是這其中之一。
不知從何時開始,自己越來越不喜歡與別人過于親近,這里包含了男女。那么什么是過于親近呢?比如我與你平行而坐,你突然湊近(距離是親密距離的范圍),這種舉動會讓我突然之間不知所措,甚至心生反感。難道一個人單身久了就會這樣嗎?這是我經常問自己的一句話。
因為性格關系(大大咧咧),身邊男性朋友女性朋友都不少,但與男性朋友之間一般都是稱兄道弟,他們不怎么把我當妹子看待,女性朋友也不會覺得我是少女心那種人。就這樣,給自己增加了一個永久標簽“十足女漢子”。
可是,有哪個女生不想被保護,被憐惜呢?自從上一段戀情結束,便給自己增添了一層保護膜,總是覺得異性給的只有傷害,沒有幸福。而一個人的生活反而少了許多煩惱,久而久之,當有其他異性想要靠近時,“排斥”便成了第一反應。
老天爺沒有賜予我什么特殊技能,卻給了我一個超級敏感的思維。是的,我發現最近有個異性對我有好感。他是我好久不聯系的一個前同事,某一次機緣巧合,我們約了個飯,只是敘舊,所以也沒有多想,也許那時真的只是單純的敘舊吧。后來他約我還有其他前同事一起玩桌游,這也沒有什么可在意的,畢竟是自上次吃飯一個多月以后的事情了(期間我們并無聯系),可是,慢慢的我卻發現,玩桌游的次數變頻繁了......我開始拒絕他的一些邀請,想暗示他,我們是朋友,暫時沒有別的意思。
其實我的年齡不小了,應該珍惜每一個機會,這個人的人品也不錯,只是......跟身邊的朋友聊過這件事,他們都希望我去嘗試深入接觸這個人,給自己一個機會,畢竟與自己有緣分的人,這一輩子也就那么幾個。我聽取了建議,也接受了之后的邀約,我們暫時并沒有強調關系,直到那天,大家又聚在一起玩桌游,第五個人來了以后(他的一個女性朋友,我不認識,也從來沒見過,但是個人并不介意他叫女性朋友來),我們暫時稱她為D吧,D之前跟他們一起聚過,所以在場除了我,他們之間是互相認識的,D總是開玩笑叫他“爸爸”......那天,當另外的前同事介紹我時,稱我為“媽媽”,我并沒有反應過來是什么意思,后來D總是這么叫我,莫名的反感逐漸升起,首先是因為,自己并不認識D,不想隨便多這么一個“閨女”,一般這么叫著玩,是因為朋友之間比較熟悉,而我們之間熟悉更加談不上;第二是因為,他被稱為“爸爸”,D的語氣很明顯是把我們湊成了一對,心理上突然就很不想被這么聯系到一起,畢竟我們的關系并沒有明確。我并沒有指明自己不喜歡“媽媽”這個稱呼,因為覺得當時把事及時挑明會很尷尬,所以只是一笑了之。自此以后,我會明顯感覺到他說話時離我的距離會很近,達到了親密距離的地步,每次我都會不太喜歡這么近,隱隱的向后縮,多保持一些距離。
原本我會以為,這種反應是因為我們不夠熟悉,在關系上達不到這個距離,所以本能的排斥,但后來的一件事讓我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我有個大學閨蜜,一起洗過澡,一起睡過床~總之是那種平時也經常保持聯系的關系。前一陣我們出來逛街,中途走不動了,她突然挽著我的胳膊繼續走,但是這個舉動讓我一機靈,說不上是反感,但是很不習慣這個舉動。其實我們以前一起逛街也互相挽過胳膊,就是閨蜜那種,你們懂得,那會只有開心,沒有其他感覺。
所以,現在的我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心理上的疾病。
或者是因為平時戒備心太強,導致產生了一些連鎖反應?
如果懂的朋友希望能幫我解答這個疑問。
PS:我很喜歡當情感聆聽者,如果你有什么煩惱需要一個聆聽者,不妨私信我,一起聊聊~
文末送給大家一個心理學癥狀特征,增加一下課外知識:
外向孤獨癥(Outgoing autism)8種特征:
1.從小懂得很多道理
2.容易在一件事上鉆牛角尖
3.時不時很神經,多數時候很鎮靜
4.對待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性格
5.可以笑得很開朗,也可以很沉默
6.能很快平復或壓制自己的情緒
7.總能安慰身邊的人,但自己需要時卻沒人安慰
8.別人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就能影響自己的情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