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末,國家廣電總局在備案系統新增“網絡微短劇”板塊,將其定義為“單集不超過10分鐘的網絡劇”,微短劇正式進入大眾視野。短短幾年里,微短劇發展迅猛,近期《大唐小吃貨》《長公主在上》《念念無明》等多部作品火爆出圈,成為影視生態中的新景觀。
網絡微短劇并不是新鮮事物,數年前便已有豎屏觀看、長度在10分鐘以內的短劇集流行于各大短視頻平臺。此輪網絡微短劇“翻紅”,既有受眾對于新內容的需求因素,也與新冠疫情影響相關。由于傳統長劇集制作周期受到疫情影響,“短平快”的微短劇乘勢而起,迅速填補了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對文娛產品的強烈需求。
從形式上來看,微短劇迎合了當下人們的網絡瀏覽習慣,短小精悍且“爆點”不斷,同時也給予處于疫情影響下的人們以心理撫慰。和傳統的長劇集相比,微短劇結構簡單,核心角色數量少,觀眾更容易“聚焦”;快節奏,強情節驅動,基本每集獨立敘事;臺詞簡短有力,幾乎沒有多余畫面……這些特點迎合觀眾要求,給長劇集創作帶來一些新的啟示。
微信公眾號“編劇幫”創始人、微短劇《青春奇遇記》第二季制片人杜紅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微短劇目前還處于剛剛興起的階段,它創作時間短、投入低的特性會讓一些制作公司樂于在其中嘗試新類型。微短劇并不是觀眾的剛需,制作公司之所以投身微短劇賽道,也是希望有合適的產品能投放到抖音、快手這樣的短視頻平臺去競爭。杜紅軍說:“微短劇創作存在商業回報問題,目前還沒有非常清晰的數據能夠證明微短劇的盈利能力。即便商業回報高,還有產品內容質量和營銷策略要考量。所以,無論是對于播出平臺還是制作公司而言,微短劇創作都還處在摸索階段。”
網絡微短劇會否“曇花一現”?杜紅軍對此持樂觀態度:“微短劇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比如我們正在拍攝的《青春奇遇記》第二季,劇組工作人員高峰時超過100人,未來微短劇精品化制作是趨勢之一。目前市場上有兩種趨勢,一是嚴格控制成本,在創意上取勝。這類制作團隊非常多,但真正能夠突出重圍的并不多。二是走精品化路線,除了控制成本和重視創意,還要看創作團隊的初心和專業性,我覺得第二類團隊會走得更遠。”(本報記者 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