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丨生態興 文明興——“一帶一路”中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2022-10-17 10:33:58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 題:生態興 文明興——“一帶一路”中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共建‘一帶一路’就是要建設一條開放發展之路,同時也必須是一條綠色發展之路。”2019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出席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時指出。

十年來,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在生態環境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加強國際合作,致力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一個個項目正不斷從愿景變為行動和成果,綠色正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

生態為先,一種中國責任

巴基斯坦杰赫勒姆河畔,由中國三峽集團為主投資方投資建設的卡洛特水電站是當地人口中的“綠色明珠”。

建水壩要考慮魚類,卡洛特水電站項目部為此頗費心思,請來生態專家,下河采集樣本,觀察記錄不同點位數據,為保護當地特有的馬哈西爾魚、阿爾萬雪鱒魚專門進行調研評估。按照專家建議,項目部對受影響區域開展環保巡視和保護活動,在施工區樹立禁漁標識,在溢洪道設置生態流量泄放孔和閘門,用于機組停運期間泄放生態流量。

卡洛特水電站的建設,既為當地數百萬人提供了綠色清潔能源,又保護了當地生態環境。“清潔、綠色、高效。”巴基斯坦駐華大使莫因·哈克這樣評價。

這是2022年6月22日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拍攝的卡洛特水電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中國三峽集團供圖)

與巴基斯坦情況相似,不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都面臨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艱巨任務,同時也面臨空氣污染、水資源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問題。一些“一帶一路”項目所在地區生態環境復雜,生態系統脆弱,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生態興則文明興。中國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借鑒。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中國也始終將生態保護放在重要位置。

坦桑尼亞革命黨中央委員青年主席穆罕默德·阿里·穆罕默德長期關注中國的綠色實踐,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個中國理念——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

在加納,中國企業在建設特馬港新集裝箱碼頭時格外重視對海龜生存環境的監測,專門建立了一座“海龜孕育中心”;在肯尼亞,中企在修建蒙內鐵路時增加橋墩高度、設置聲音屏障,以保護野生動物的遷徙通道;在克羅地亞,中企在建設佩列沙茨大橋過程中采用氣泡幕降噪、遠距離運輸鉆渣等手段,以減少施工對海洋魚類的影響……

阿富汗科學院區域研究中心副教授伊姆蘭·扎卡里亞說,從不少阿中合作項目可以看出,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在項目設計和施工時注重遵守相關國際環保規范。柬埔寨政府發言人帕西潘表示,中國在柬承建的項目非常注重環境保護,這也推動了柬方的綠色發展。中國以自身努力為全球綠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綠富同興,一種中國智慧

盧旺達南方省胡耶市,充足的陽光下,數米高的綠草匯成草林,郁郁蔥蔥。這是中國援盧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在當地推廣種植的菌草。

這種菌草耐旱、耐鹽堿、耐瘠薄,根系發達,可以大面積種植防止水土流失,還可以代替樹木栽培菌類,經濟效益突出。經營食用菌培育作坊的盧旺達人埃馬紐埃爾·阿希馬納說:“我有4個孩子,菌草技術帶來的收入,除去孩子學費和生活開支,還能存下一些錢用來擴大生意。”

2020年9月9日,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埃馬紐埃爾·阿希馬納收獲食用菌。阿希馬納在中國專家指導下掌握了菌草技術。新華社發(西里爾·恩德格亞攝)

聯合國駐盧旺達協調員奧佐尼亞·奧耶洛說,菌草技術有助于促進非洲可持續農業生產,將為非洲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貢獻。

如今,菌草技術已在全球100多個國家扎根。這不僅是“中國草”“治沙草”,也是“致富草”,展現了兼顧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中國智慧。

在埃塞俄比亞,中國科研人員在荒漠中推廣“清灌育草、封育輪牧、牧養結合”的生態修復與生計可持續發展模式;在埃及,中國的節水梯田模式幫助西奈半島山區涵養水源;在毛里塔尼亞,中國幫助建設首都努瓦克肖特流沙快速固定、節水灌溉試驗示范區;在尼日利亞,中國在卡諾州建成“經濟林保育”試驗示范區;在尼泊爾,位于特萊平原的中國綠色化肥試驗區促成小麥等農作物最高增產400%……一系列綠色實踐正在幫助“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走向“綠富同興”。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這些中國理念隨著“一帶一路”項目落地生根,獲得全球廣泛認同。

巴基斯坦參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穆沙希德·侯賽因認為,中國的綠色發展模式對發展中國家極其重要,既可以幫助改善環境,又提供了綠色發展方案。

攜手治理,一種中國方案

一排排光伏板下綠意萌發,打破大漠中土黃灰寂。這是中國內蒙古、寧夏等地的光伏治沙實踐。

安裝光伏板,遮擋直射陽光,再覆蓋蘆葦沙障,減少地表蒸發,最大限度保持了土壤的含水量,就可以種植一些經濟作物。這種既可以用光伏發電,還能固沙的創新技術被不少國家看中。今年9月中旬,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的國際防治沙塵暴大會上,沙特阿拉伯等國的機構和企業與中國企業就此達成多項戰略合作協議。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在不少環保專家看來,中國分享治理荒漠化的技術與經驗,有效提升了全球環境治理的行動力。這是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一個側面,也是中國同各國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一個縮影。

從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關于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2017-2022)》,到與31個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再到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為120多個國家培訓3000多人次的環境管理人員和專家學者,中國同各方一道完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合作機制。

這是8月10日在南非北開普省德阿鎮拍攝的中國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南非公司運營的德阿風電項目風機。(新華社記者董江輝攝)

從肯尼亞加里薩郡的光伏電站,到南非開普省德阿鎮的德阿風電項目,再到拉美國家街頭的新能源汽車,在中國企業幫助下,一批清潔能源和綠色發展項目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落地,成為當地引人注目的綠色標識。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主席埃里克·索爾海姆說:“中國不但在綠色發展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并且在許多細分領域都是領導者,還通過共建‘一帶一路’與世界其他國家共享這一成果。”

中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豐富實踐正沿著“一帶一路”跨越山海,通過一個又一個綠色項目助力當地發展,為推進全球環境治理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關鍵詞: 一帶一路 中國 綠色 發展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