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10月6日電 (記者 楊顏慈)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6日消息,8天假期接近尾聲,今年中秋、國慶假期累計有近20萬人次參訪紀念館。國內游客中,浙江、山東、江蘇位列前三。
“雙節”第一天,來自浙江寧波的5個大人帶著4個孩子來到紀念館參觀。他們穿著統一的白色T恤,胸前印有“銘記歷史12·13”字樣,背后印有“勿忘國恥南京大屠殺”字樣。
“雙節”假期,近20萬人參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紀念館 供圖
為了此次參訪,其中一位媽媽特地設計了統一的T恤,因不是專業出身,前后修改了十幾遍樣稿。她說:“孩子們逐漸長大,只有讓他們記住歷史,才能吸取教訓,讓悲劇不再重演。”
來自天津的王耀庭一家與南京有著不解之緣。其曾外孫女趙曉年一家抵達南京首站就來到紀念館,他們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中國同胞守望相助版塊駐足良久。
“雙節”期間,許多家長帶孩子來南京參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紀念館 供圖
王耀庭是美籍人士明妮·魏特琳的中文老師。在南京大屠殺腥風血雨的日子里,他和魏特琳等人堅守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今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難民收容所,先后保護了1萬多婦女和兒童。在魏特琳的日記中,多次提及王耀庭。
趙曉年感慨地說:“曾外祖父當年保護同胞的義舉,令我們全家都感到驕傲。他要求后人為人善良,一定要好好學習,要有工作能力。這一點深深刻在我們腦海里,影響了我們幾代人。”
幸存者的后人,也在這個特殊的假期,前來探望逝去的親人。“永遠的銘刻——抗戰歷史記憶版畫展”展覽里有一幅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王素明的版畫作品,其女兒徐宏和女婿夏天行特地趕來看媽媽。
從層層疊疊的皺紋中,夏天行看到了岳母的悲傷。他說,面容下的陰影表明了她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身份,就像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影子,從眼神中又看到了她對和平的向往。
在今年中秋、國慶“雙節”,累計有128名社會志愿者和226名高校志愿者穿上紫馬甲,加入紀念館紫金草志愿者的團隊中。 紀念館 供圖
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統計,在今年中秋、國慶“雙節”,為更好地為游客講解這段歷史,累計有128名社會志愿者和226名高校志愿者穿上紫馬甲,加入紀念館紫金草志愿者的團隊中。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最年輕的剛上大學,而最年長的已年過七旬。(完)
關鍵詞: 雙節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