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無人問津”,新建小區“矛盾不斷”。面對基層治理這一困局,天虹社區率先探索“大物業”服務模式。
“廣義上的天虹小區其實包含6個小區,包含天虹開放區、天虹·金華庭、天虹·電廠小區等,可以說是小區里面套小區。”26日,天虹社區黨委書記戴俊說,而且由于天虹小區建成于上世紀90年代,年久失修,不少區域市政基礎設施破舊、功能缺失、違章建筑多,嚴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及城市環境。
針對上述硬件問題,近年來,借力老舊小區改造東風,天虹幾個小區環境開始大變樣,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提升。然而,更迫切的問題凸顯出來——“硬件”提升,“軟件”如何跟上,確保改造成效不“返舊”?
“打破邊界壁壘,以‘全域治理’理念為基層治理提質增效,探索片區式物業管理。”在去年年底的社區黨委會上,立足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思路,“大物業”服務模式正式被提出。
什么是“大物業”服務?“簡單說就是‘肥瘦搭配’,把片區內有物業的小區與無物業的小區管理和資源進行捆綁打包。”戴俊解釋,這樣就打通了物業服務“最后一公里”。
思路有了,但是具體怎么做,方案是否切實可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今年年初,由社區組織牽頭,10余家物業公司應邀前來洽談。然而經過反復測算,所有物業公司都打了退堂鼓,“這一片情況錯綜復雜,前期投入有點大,什么時候回本是未知數,明顯是賠錢的買賣。”
沒有物業公司愿意承接,居民自治也顯然行不通,整個方案頓時陷入了困局。
“坐在辦公室都是問題,只有走出去才能解決問題”。在連續走訪過程中,終于有轄區能人站了出來,“我住在咱們社區,主要產業也在這邊,‘大物業’管理思路很好,前期費用我包了。”
很快,資金到賬,具體負責落實“大物業”服務的物業服務公司也注冊成立。“目前,在包保單位區政數局和業委會支持下,天虹已經有一半小區納入到‘大物業’管理,其他小區也正在積極推進中。”戴俊說。
如今,看得到的變化、看不到的變化正在天虹小區不斷產生:小區停車不斷規范,車位再也不用搶;集中統一管理,進出不再感覺“層層設卡”物業矛盾糾紛少了,鄰里之間關系更和諧了。
黃石港區花湖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一次探索,將推動黨建引領下無物業小區逐步實現從“社區管”到“居民自管”再到“有物業管”的發展新路徑;這也是一次破題,試圖解決無物業小區居民自治意識弱、購買服務意識低、管理“臟亂差”等問題,著力構建小區長效管理機制。(記者 金康 通訊員 張何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