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降是怎樣的景區?
牯牛降風景區位于石臺縣與祁門縣交界處,是安徽南部三大高山(黃山、清涼峰、牯牛降)之一,距石臺縣城22公里,主峰海拔1727.6米,總面積為6700公頃。
牯牛降共分五大景區:主峰景區、靈山景區、雙龍谷景區、龍門景區、觀音堂景區。其中前四個皆位于石臺縣境內,觀音堂景區位于祁門縣境內。牯牛降以雄、奇、險著稱,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古稱“西黃山”,山岳風光秀美綺麗。境內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因其山形酷似一頭牯牛從天而降,故名牯牛降。
牯牛降約在8.5億年前的雪峰造山運動中,使其主體抬起,結束海侵歷史,在距今約2億年逐步形成的中生代印支運動中,使牯牛降的北部也抬起,與其主體融為一體,并有花崗閃長巖體侵入。后又經燕山運動、喜馬拉雅山運動,成為皖南又一座壯麗的大山。
牯牛降亞熱帶濕潤氣候特征明顯,森林內氣溫適中,陽光柔和,負離子含量高達2500/cm3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稱。進入景區,使人特別神清氣爽。常見樹種有:楓香、馬尾松、山蒼子、望春花、香樟、甜櫧、青岡等,林中彌漫著樹木散發出的健康物質,是健身、教育、科研、旅游的最佳場所,被列為“中國青少年科學考察探險基地”。
牯牛降風景區內有哪些景觀?
牯牛峰
牯牛降主峰的牯牛大崗,位于石臺縣大演鄉新農村嚴家組轄內,黃海海拔1727.6米,相對高差達1694米,為安徽省南部第三大高峰。尚未開發開放。有“綠色的自然博物館”、“未開拓的黃山”之稱。自主峰之上,面向東南,具體景點的分布情況,由遠及近大抵是:巨大的睡佛以山為榻,面向西南,斜仰于眾峰之上;接著是構成牯牛降大景觀的一組景點:犁充、犁箭、犁尾、牛頭,游人腳下的牛脊背——牯牛降主峰。在這頭巨牛的腹脊之間,由西南向東北依次鳳凰松,鸚鵡石,“飛來石”,迎賓神龜,大頭黿,太白金星等等。東南側正面的大峽谷中,巨大的“排刀鋒”拔地而起,主峰北側從上至下依次分布的景觀是:高山草甸,黃山松純種樹,原始森林,闊葉針葉混交林,以及各種珍禽異獸。
石臺奇峰
又稱靈山景區。實際尚未開發開放。其由西庫、中庫、東庫、高山田園風光、銀杏林、觀孝寺、七井泉等景點所組成。所謂 “庫”,在當地村民的語言習慣中,實指“坳”或“山谷”,之所以動用了一個“庫”字,主要顯示了這三個大山谷的神秘性。關于奇峰村的來歷,在當地及周邊的一個相當大的地區內有一個神話傳說:在外婆家做客的外孫因誤食龍蛋幻化成龍。雖然成龍,但孝心不改,堅持要幫助外婆“砍柴”,燒菜做飯。很顯然,這個龍外孫“砍”柴不會用刀子的,而是用尾巴“絞”。這一絞,柴火——滿山滿垅的樹是成片成片的連根絞起來了,但山也被絞塌了半邊。這就是一山聳峙的牯牛降的山腰為何出現了這么大一塊大平原的來歷。半邊山峰不“翼”而飛,不能不叫人感到驚奇,一傳十,十傳百,“奇峰”村就這樣被叫開了。奇峰還有一個別名,叫“靈山”。因舊時山上曾有“觀孝寺”有求必應,很靈驗,故而得名“靈山”。觀孝寺建于何年,尚未考據清楚,問及當地居民,也只能籠統地回答是:“先有觀孝寺,后有池州府”。按照這種說法推斷,“觀孝寺”至少建于宋代以前。靈山寺的建筑面積約有200多平方米,遺址尚存,部分磚石仍在。
石臺龍門
又稱龍門峽景區。是整個牯牛降最早開發的景區。主要景點有:嚴家古村、龍門潭、四疊飛瀑、鴛鴦潭和情人谷等。“嚴家村”居住著東漢著名隱士嚴子陵的后裔,典型的徽州民居古建筑保存完好。村中有老磨房、古祠堂和寫著紅軍北上抗日直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各個時期標語的“標語墻”,自然人文景觀俱佳;“情人谷”環境優美,是情侶眷屬的好去處;“四疊飛瀑”象一匹碩大的四疊白練直掛崖壁,如雪似玉,曲折回環,似從天來;“龍門潭”潭水青碧,峽谷幽深,怪石遍布,古木如蓋,有百丈巖、滾石灘、棲賢洞、隱月池、南國小長城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