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的自然環境是什么樣的?
位置境域
沈陽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省中部,南連遼東半島,北依長白山麓,是環渤海地區與東北的重要結合部,位于北緯41°48′11.75″、東經123°25′31.18″之間,總面積12860平方千米。東臨撫順市,南與本溪市和遼陽市相連,西與鞍山市的臺安、錦州市的黑山、阜新市的彰武縣接壤,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科左后旗及鐵嶺市的昌圖縣、開原市和鐵嶺縣相鄰。
地形地貌
沈陽位于遼河平原中部,東部為遼東丘陵山地,北部為遼北丘陵,地勢向西、南逐漸開闊平展,由山前沖洪積過渡為大片沖積平原。地形由北東向南西,兩側向中部傾斜。最高處是沈北新區馬剛鄉老石溝的石人山,海拔441米;最低處為遼中區于家房的前左家村,海拔5米。皇姑區、和平區和沈河區的地勢,略有起伏,高度在41.45米之間。
氣候
沈陽市屬溫帶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際雨量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于6—8月,因此,6—8月是地質災害的易發期。而易受降水因素誘發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區,因此,低山丘陵區為自然地質災害的多發區。
水文
沈陽市境內主要有遼河、渾河、繞陽河、柳河、蒲河、養息牧河、北沙河、秀水河等大小河流27條,屬遼河、渾河兩大水系,水資源總量為32.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4億立方米,地下水21.2億立方米。
沈陽市有什么歷史文化?
方言
沈陽話是沈陽的地方話,屬東北官話—吉沈片—通溪小片。以北京官話(由北京方言和沈陽方言構成)為中心的北方方言,在近代已經成為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沈陽話和東北其他的方言一樣,同屬于官話方言的東北官話。
宗教
佛教是沈陽地區歷史悠久、影響較大的一種宗教,于魏晉時傳入遼東,唐代在沈陽地區廣為傳播。沈陽著名的佛教寺院較多,如素有“先有長安寺,后有沈陽城”之說的長安古寺、東北佛教四大叢林之一的慈恩寺、清皇家寺院實勝寺等。
道教是唐代傳入遼寧的,沈陽是東北地區道教活動的中心。1352年一名為云山的道人創建了沈陽城隍廟后,道教開始發展,陸續出現了一些較有名氣的道教場所,如明代的斗姆宮、清代的三教堂(太清宮)等。
舞蹈
沈陽大秧歌是明清時在繼承唐代以來秧歌傳統特色而形成的地方鄉土藝術,原為古代漢族人農閑時期的娛樂形式。開始時,是少數民間閑散藝人在街頭表演的謀生手段,逐漸變成了節慶或廟會期間的娛樂活動。特點:沈陽大秧歌,除繼承了滿族秧歌原有傳統藝術風格外,已同遼南、遼西的高蹺藝術融為一體,形成了獨有的粗獷、豪放、火爆、熱烈、歡快、強勁而自由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