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怎么能這么難騎?
好友圈里曾經發出相似疑惑的人不在少數,至少作為共享單車重度用戶之一的小魚,已經前前后后就“停車點難找”的問題痛罵過不止一次。
而在網絡平臺上,有關“共享單車 難騎”的討論也層出不窮。車身破、鎖車難、還車難、還要收調度費……各式各樣的吐槽聲已經十分常見。去年共享單車品牌化身“價格刺客”的漲價事宜更是引發了多方討論與圍攻,某種程度上也降低了用戶的騎行期望。
當我問小魚給共享單車的騎行體驗打幾分時,她直接發了我個表情包:
一、共享單車,怎么就這么難騎?
即便是每次出校門時熟門熟路解鎖共享單車的小魚,對她來說,還車依舊是一個大難題。
“如果熟悉的地方還好,因為我知道停車點在哪兒,但到了不熟悉的地方,有時實在很難找到停車點。所以實在不行,我就只能強行停車了。然后再被罰款5元。”
相似的煩惱也常發生在酥皮身上。
“著急上班的話就沒辦法了,交個5塊錢當‘破財’吧。你看我手機上的顯示,重重疊疊的,誰看得出來哪里是哪里?”
美團APP上,定位于酥皮公司樓下的P點示意圖 / 受訪者供圖
這密密麻麻的P點,有時是好事,有時是壞事
除了“還車難”的問題,同樣有共享出行體驗的小槿還被迷一樣的騎行范圍限制“坑”了一把。
在潮州等非一線城市,除共享單車之外,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共享出行產品——共享電動車。彼時她和朋友嘗試著解鎖了一輛電動車,結果騎了沒幾米,車就提示沒電了。
“后來仔細一看,原來是超出了使用范圍,不給騎了。”小槿話語里滿是無語。
“最慘的是同行的另一個朋友,當時他已經騎出了一大截,結果突然也出現了沒電提示;因為不想交‘罰款’的話就只能停在固定的停車點,所以大夏天的,他只能吭哧吭哧地再把車推回原位。”
在社交平臺上,有關共享單車的吐槽還集中在“車身破”、“騎不動”等問題點上。
時常出差的歐文關于這點就深有感觸。“當時出差在外地,基本上每天都需要騎共享單車,最大的感受就是每輛車都好破啊,騎起來克拉克拉的響。車身上還貼著很多小廣告。”
當問及是不是幾乎所有牌子的共享單車騎起來都有“破破爛爛”的感受時。
歐文思索了一會兒,回答,“差不多吧。”
二、想還個車,真的好難啊
對共享單車使用體驗造成影響的環節,大多用戶都表示在于“還車難”。起碼在我溝通過的人里,接近80%的用戶都提出了這一致命問題。人民日報評論近日也在文章中指出,2022年拒絕使用共享單車的原因,64.8%的用戶就在于還車不方便。
想還個車,真的這么難嗎?
這可能得牽扯到共享單車的“P點”。
什么是P點?在哈啰APP的“騎行規則”模塊里有對P點的介紹,即共享單車的可還車區域,用戶會被要求在P點內關鎖、還車,如果在P點外還車,用戶可能還會被收取一定金額的車輛管理費。
同樣的計費規則也存在于其他家共享單車產品中,比如美團APP就寫明在停車點外還車,可能需要繳納的費用可能會在5-20元/單,滴滴青桔APP在計價規則里也寫明了相似原則,車輛如果停至運營區內、但處于停車點外,還需額外繳納5元費用。
“可是問題還在于,有時P點太密集了也不好找,因為你很難把控實際距離與手機上顯示的P點距離。”酥皮解釋道。
酥皮現在上班的地方人流比較集中。某天上班,她嘗試在公司樓下停車,發現APP上的P點展示相當密集。
這就導致了一種情況的出現,即她在現實中只騎出了小小的一段距離,手機上卻顯示她已經騎出了很遠,并偏離了她想找的P點……
那個正確的P點,仿佛永遠無法在現實生活中被找到。
三、當問題浮出水面之后
事實上,在共享單車上線之后,有關停放的問題就逐漸浮出了水面。
行業發展初期,企業瘋狂跑馬圈地,大批量的、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陸陸續續出現在了路面上。
用戶在起初階段也享受到了共享單車這一產品的便利,畢竟只要交付押金、不需要再另外買車就可以解決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還可以實現低碳環保,這樣的選擇,何樂而不為呢?
但隨之而來的,是共享單車隨意擺放、占用非機動車道、阻礙行人自由出行等問題的出現;在用戶側,也有不少人反映存在找車難、用車難等尷尬情況。
這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相關企業做出行動和改變。在2020、2021年左右,哈啰、美團、青桔等共享單車品牌就陸續上線了“定點還車”功能。
以哈啰單車為例,在2020年6月,哈啰出行宣布獲得了行業首個精準定位算法類專利授權通知書;2020年7月,哈啰出行表示近1/3的運營城市已經升級為“定點停車”模式,哈啰官網資訊里也這么寫道,“定點停車”這一模式有助于城市道路秩序管理,建立單車使用規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加用戶找車、用車的確定性,緩解高峰期時“一車難求”的局面。
可是“定點還車”這一模式推行至現在,真的與最開始的初衷形成閉環了嗎?
或者換個角度思考,起初看到了共享風口的企業們,是否真的實現了共享經濟的目標:用相對較低價格的產品或服務,達成了便民、利民的目的呢?
用戶一側給出的答案,可能會是否定的。
首先問題出在價格上,近兩年來陸續漲價的共享單車,已經給用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價格刺客”的印象。這可以說是共享單車行業前些年燒錢大戰后留下的“禍患”,因為企業如果想繼續經營和實現盈利增收,在用戶身上薅羊毛、割韭菜,是一條“捷徑”,也是大多數企業在相似情形下會選擇的路徑之一。
其次在技術實現上,共享單車也沒有給到用戶盡善盡美的體驗。
就拿前面提到的“定點還車”問題來說,其背后依靠的“電子圍欄”技術似乎時靈時不靈,“定位漂移”等問題時常出現。有知乎網友就羅列了為何共享單車明明停在P點、卻還要被收取調度費這一問題的背后原因,包括:電子設備老化導致定位不準、定位傳感設備質量不良、企業P點停車定位技術不夠完善、周邊樓宇、天氣等外界因素影響,等等。
既然技術上都無法實現完全過關,又怎么能奢求用戶提升選擇共享單車出行方式的意愿呢?
發展到現在,越來越難騎的共享單車,已經離用戶對它們的期望越來越遠。
四、不要對用戶的需求感到“麻木”
未來還會有多少人選擇使用共享單車?
數據顯示,在2022年中國未使用共享單車群體的未來使用意愿中,47.4%消費者會選擇“不好說”,42.1%消費者會選擇“未來會使用”,10.5%消費者選擇“未來不會使用”。至少從調查結果來看,作為共享經濟模式中相對普及的產品類別之一,共享單車依舊存在著一定用戶吸引力。
這也能理解,畢竟在解決用戶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上,共享單車還是有著可取之處的。
但是,歷經幾輪更迭、在經過早期的飛速擴張、瘋狂融資與后來的行業大洗牌之后,沉淀下來的共享單車品牌們,什么時候才可以拿出與用戶期望匹配的功能體驗?
小魚最近出門時就注意到,美團單車又換外觀了。
“相較于以前的款式,現在這款看起來確實更顯眼、也更好找了。”對小魚來說,在往返圖書館和宿舍之間時,有輛共享單車,確實可以很好地減輕背包帶來的負擔。
不過比起外觀優化,小魚還是更希望共享單車可以在其他功能的優化上更進一步,畢竟關于“找不到停車點”、“明明畫了停車位卻顯示不是停車點”等問題,她已經懶得再吐槽。
當遇到因為找不到停車點、被迫“違停”交了5元罰款時,“該申訴時還得申訴,不能讓自己吃不該吃的虧。”
而作為“交罰款——提交申訴”這一流程的熟練工種,小魚在逐漸感到麻木的同時,內心也有個由衷的期望:
希望共享單車品牌們,不要對用戶顯而易見的需求,也變得“麻木”了。
*應受訪者要求,小魚、酥皮、小槿、歐文為化名。
根據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一季度,我國共享單車的投放量就高達3000萬輛,而單日訂單量就超過4570萬輛,可見,共享單車已經成為大眾最喜歡的一種交通方式。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共自行車已經被共享車擠得失去了市場。如今,大路上幾乎看不到公交車了。這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所以,很多人都選擇了關閉公交。例如北京的一些地方,內蒙古的一些地方,以及一些北方的一些地方。
而像是廣州、深圳這樣的南方城市,則是早早的就有了禁止使用公車的通知。目前來看,許多大城市里幾乎沒有人在使用公共自行車,甚至一些大城市里都看不到公共自行車。
盡管如今的公交單車日漸式微,但也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公交單車在北京已有十多年的歷史,鼎盛時期有十二萬臺,用車者近百萬,公交站點4000多個。他曾經輝煌過,但如果不能與時俱進的話,還是會被這個世界所淘汰。不少網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何公共自行車會輸給共享自行車?
這幾年,共享自行車的發展速度很快,很多大公司都加入了這個市場。街道上,一輛輛自行車飛馳而過。跟這輛自行車比起來,簡直就是天壤之別。相對于公交來說,私家車的好處仍然是顯而易見的。單車騎完了,就得停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而且還需要辦理會員卡。
但共享自行車就不一樣了,它的操作非常簡單,只要用手機掃一掃,就能上上下下,并且到處都是,想用就用,想還就還,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從這個角度來看,共享單車更加便捷,而且有更多的用戶體驗,取代公車成為勢在必行。
不過,共享自行車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它的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難以管理,有些大城市已經開始“超需投放”了。這種做法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資源,而且有些人的生活質量不高,隨便亂扔自行車,對整個城市的面貌也是一種很大的破壞。
從這個角度來看,共享單車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但總的來說,優點大于缺點,因此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共享單車,而且比起公共自行車,它更符合時代的發展。這個世界很殘忍,弱肉強食,公交車如果不能跟上時代,就會被其他的東西所代替。
結束語
任何一種東西想要發展,都必須符合時代的要求,但是,如果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就一定會被新的東西所取代,這是歷史發展的需要,想要永遠不被淘汰,就必須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就拿公共自行車來說,如果對它進行了恰當的調整,讓它適合人們的出行需求,也不會到了現在,它已經快要消失了。你會不會選擇騎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