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星科技園,深圳首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中心”)備受矚目。
2020年4月,國創中心獲工信部批復組建落地于深圳龍華,由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邁瑞醫療、聯影醫療、先健科技、哈爾濱工業大學和深圳市盈通匯創投資合伙企業等單位聯合發起。
國創中心匯聚各方要素,致力突破行業發展的共性核心關鍵技術,加速創新成果轉化,構建全鏈條垂直融通的創新生態體系,探索具有醫療器械領域特色的“蝴蝶模式”,助力深圳打造大灣區醫療器械產業新引擎。
攻關核心技術,集中突破“卡脖子”難題
“高端醫療器械是現代醫療業發展的必備手段,也是國之重器。”國創中心副主任、總經理劉新表示,國創中心肩負補齊我國高端醫療裝備短板,實現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的使命,承擔著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協同研發、打造行業新型創新生態體系的戰略任務。
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國創中心以“創新引領、高效生態、服務產業”為思路,圍繞與醫療健康密切相關的高端醫療設備重大發展戰略,聚焦醫學影像、體外診斷、醫用材料與植入器械、先進治療、康復與健康信息五大研究方向,堅持以產業導向開展重大技術攻關。
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國創中心圍繞產業鏈上下游開展“鏈式”攻關,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同時,組建創新聯合體,從基礎材料、核心部件與重大裝備三個層面開展重大技術攻關。面向疫情防控救治緊迫需求,國創中心聯合行業骨干企業共同推動重癥呼吸ECMO設備自主研制專項并取得突破進展,目前獲準進入臨床試驗。
聚焦平臺建設、技術攻關、產業服務以及生態建設等方面,目前,國創中心已組建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創新團隊近200人,并完成2萬平方米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實現了價值2億元的科研設備開放共享。
護航初創企業,醫械“獨角獸”新搖籃
創新之道,人才是最好的“風口”。
國創中心圍繞布局的五大關鍵研究領域,全面實施全球人才招聘戰略,通過“開放、流動、競爭、協同”的用人機制不斷增強人才活力。截至2022年7月,國創中心已形成一支由163人組成的科研與管理團隊。其中,科研人才110人,擁有博士學歷人才45人,海歸博士占比73%,為國創中心技術攻關及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通過集聚高層次人才,搭建公共技術平臺,國創中心已具備精準構建產業創新服務的能力。
如今,龍華正大力發展高端醫療器械產業,以深圳國際醫療器械城為核心驅動引擎,全力構建“一城五園”高端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空間布局,高標準打造世界級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集群。2022年7月,“國創中心產業孵化基地”正式落成,基地位于“五園”之一的錦繡科學園,地處龍華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集群核心發展區域。孵化基地以“新型孵化器+公共服務平臺+產業基金+產業聯盟”的一體化發展模式構成。
未來,國創中心及產業孵化基地,將為創新型企業提供物理空間、產業研發服務、創新平臺支撐、產業資源對接等全鏈條產業孵化方案,打造未來醫療器械“獨角獸”搖籃。
探索“蝴蝶模式”,產業集聚打造新引擎
國創中心副主任、總經理劉新表示,國創中心在“創新與運營”雙輪驅動發展策略下,初步形成了一個要素匯聚、垂直融通、精準適配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創新生態體系,逐步發揮國家級創新平臺的產業樞紐與帶動作用。
作為國創中心的牽頭組建單位,國創中心的建設,是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的一次嘗試。多年來,中科院深圳先進院聚焦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時代要求,率先探索實現了“0—1—10—∞”的“蝴蝶模式”。
國創中心匯聚各方要素,加速創新成果轉化,打造全鏈條垂直融通的創新生態體系,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研究單元和大學為研發基礎的“蝶頭”、設備與開放平臺支撐企業發展的“蝶腹”、國創中心和產業園等發揮創新創業作用的“蝶尾”,以及“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為左右的“蝶翅”,跨界整合,融通重構,構建“五引”能力(人才引企、科研成果引企、儀器設備引企、資金引企、政策引企),實現科學與產業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
未來,國創中心將依托“深圳制造”的良好環境,吸引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集聚,建設世界一流的創新中心,將深圳打造成為大灣區醫療器械產業新引擎,引領我國高端醫療設備產業集群發展壯大。(記者 曾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