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8,是深圳市最新的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
今年6月,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公布了2021年度深圳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遴選范圍重點集中在制造業中小企業。據市統計局最新公布的2022年上半年深圳經濟運行情況顯示,深圳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1%,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增長91.1%,規模以上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0.6%。
穩住制造業基本盤,專精特新企業成為“生力軍”。
梯度培育引導企業做大做強
以專注鑄專長、以配套強產業,以創新贏市場,是“專精特新”企業的特點。
據統計,深圳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占比達7.63%,是中小企業研發投入平均水平的2.5倍。此外,企業近幾年的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和平均凈利潤增速均超過20%,展現了良好的高質量發展態勢。
1997年在深圳成立的本貿科技,作為城市智能化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是市專精特新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目前已建設持有和運營了騰訊坪山深宇數據中心、深圳松崗阿里項目、廣州南沙百度項目等,運營的高功率機柜數量接近10000架。“建設數據中心,對室內環境有嚴苛要求,恒溫恒濕是基本條件,因此公司在研發方面投入不小,而深圳實實在在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對我們來說就像‘及時雨’。”本貿科技財務經理尹璞告訴記者。
記者注意到,除了制造業企業占比大,此次名單內企業還有一大特點是,都為規模以上企業。此前,市工信局分享了自己的一套梯度培育體系,即“小升規、規做精、精上市、市做強”。
為引導企業做大做強,在此次遴選指標中,深圳按照地區梯度劃分。在企業上年末總資產指標上,珠三角核心區須達3000萬元以上,沿海經濟帶的東西兩翼地區、北部生態發展區須達2000萬元以上;在企業上年度營業收入指標上,珠三角核心區須達3000萬元以上,沿海經濟帶的東西兩翼地區、北部生態發展區須達2000萬元以上。
專精特新規上工業企業逾3000家
完善的梯度培育體系,助力中小企業不斷攀登高峰。
據統計,截至2021年年底,深圳市已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69家,居全國城市第四;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累計870家,總量居全省第一。
今年上半年,全市國家、省、市三級共3042家專精特新規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合計增長12.8%。
“專精特新企業有靈氣、有活力。”市中小企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成立于2008年的深圳華圖測控系統有限公司,于2021年被工信部認定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該公司副總經理林穎告訴記者,華圖測控作為國內實力最強的文物保護科技企業之一,已為包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深圳博物館在內的數百個博物館,提供產品服務。比如慈寧宮、壽康宮展出文物的實時環境監測,南京“法老·王”展重點文物的恒濕調控,以及三星堆展的照明燈光升級等, 都有華圖測控的身影。
文物的保存對環境要求極高,因此對保存設備和環境調控的研發投入不小。林穎告訴記者,自從公司獲評專精特新“小巨人”,就受到了來自各個部門的“關愛”。“寶安區工信局會定期組織區里的各個重點‘小巨人’企業研討,并細心了解我們的困難和發展瓶頸;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也會主動來走訪,希望在資金方面給予支持,并且此后也都落實到位;區科技創新局也積極尋找更適用的生產廠房,幫公司提升制造能力。”她表示。
豐沛雨水灌溉創新源泉
華圖測控的“待遇”,是深圳市扶持“小巨人”企業的一個縮影。
記者了解到,為加強對專精特新企業服務,市人力和資源保障局將“專精特新”企業納入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財政補貼申報,市科技創新委將“小巨人”企業納入深圳市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深圳市稅務局把“小巨人”企業加入辦稅直通車服務名單,銀行等社會服務機構也紛紛出臺專精特新企業“專屬服務”。
豐沛雨水灌溉,讓專精特新企業成為創新源泉。
位于深圳寶安區的深圳乾行達科技有限公司,有效填補了我國在空天領域超薄厚度蜂窩芯國產化的空白。“這顆商用衛星裝備的太陽翼基板,采用公司自主研發的超薄厚度蜂窩芯材料,厚度僅為0.018毫米。此外,我們還綜合使用蜂窩+碳纖維方案,更好地實現衛星結構輕量化。”乾行達總經理兼創始人羅昌杰告訴記者。這種材料不僅性能上達到國際同類水平,價格也僅為進口材料的一半。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市場雖然規模不大,但對于供應鏈卻十分重要,往往處于細分市場和專業市場領域,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和進入成本,可以在細分市場上形成“護城河”。
此次市工信局遴選出的深圳“專精特新”企業名單中,不僅重點集中于制造業,更優先遴選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等領域。“做好電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領域建設,將助推其它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劉興賀表示。(首席記者 袁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