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吉林10月24日電 (記者 蒼雁 石洪宇)將金屬文物放進除銹機,崔琬瑩小心翼翼地去除鐵器表面銹蝕,盡可能地還原文物原本的面貌。100多件鐵器,她要用一個星期左右才能處理完成。玻璃門窗之外,公眾可全程參觀其工作,見證文物如何“活”起來。
工作人員正在去除文物上的銹蝕。 蒼雁 攝
崔琬瑩進行上述工作的地點是在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考古工作站。作為吉林省唯一文物保護工作站,該站以文物臨時保護、金屬文物分析研究工作見長。
在掛牌成立的一個多月時間里,該站已承擔全省數個遺址的金屬文物臨時保護工作。
考古工作站里做好標記的文物。 蒼雁 攝
每天都有參觀者來到工作站觀看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過程。26歲的崔琬瑩是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縣文物管理所的考古人員,此次她帶著赤柏松遺址出土的300多件鐵器來到工作站,對這批出土的鐵質文物進行拍照、稱重、測量、記錄、機械除銹、分析研究等工作。
鐵質文物經過噴砂機等機械方法處理后,已經大致能看清原貌。“這些鐵器出自兩漢時期,有車馬具、農具、兵器等。”崔琬瑩說,這批鐵質文物是極大可能是由當時中原地區直接輸入而來的,不過仍需后續科學分析研究結果的考證。
工作人員準備對文物進行拍照、記錄。 蒼雁 攝
工作站里,噴砂機、金相顯微鏡、烘干機等設備一應俱全,這些現代化設備是工作人員們挖掘文物背后歷史的重要助手。
“大部分考古出土金屬文物保護的工作時間很緊迫,我們首要考慮考古攝影的需求對其進行機械除銹處理,最終目的是最大可能延緩它們腐蝕。”考古工作站負責人、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副主任郭美玲介紹。
郭美玲認為,東北地區鐵質文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意義重大,東北地區冶鐵技術及中國冶鐵術東傳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中國冶鐵技術的東傳發生在公元前一世紀至六世紀,東北地區的古代先民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戰爭、經濟及文化的往來促進了東北地區鐵器文化與冶鐵技術的發展。但對于當時的技術特征、產品流通狀況、冶鐵技術東傳的路徑等問題,仍需進一步考證及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