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人民網北京8月31日電 (歐陽易佳)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近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召開全國菌草技術推廣現場會,與會專家充分認可了菌草在“以草代木”發展食用菌種植、擴大飼草飼料來源、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和產業化發展方面有廣泛前景,在鹽堿地治理和防沙治沙等生態治理領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據菌草技術發明人、福建農林大學林占熺教授介紹,菌草是可作為食用菌、藥用菌培養基質的草本植物,多以狼尾草屬、蘆竹屬、蘆葦屬植物為主,具有光合效率高、生物量大、根系發達、產量高、用途廣等特點。上世紀八十年代,林占熺團隊利用菌草代替樹木栽培食用菌,發明了中國特有的“以草代木”菌草技術。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菌草技術已從“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拓展到飼料、肥料、生物質能源、材料、生態治理等領域的綜合利用產業體系。
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同志指出,要認真總結菌草技術和產業發展經驗,積極推動菌草技術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和生態修復中的應用,同時強調,黃河流域乃至整個三北地區水資源短缺,一些菌草品種存在越冬困難的問題,要統籌好用地、用水,做到適地適草。同時,菌草在飼養牲畜發展畜牧業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
自1997年,菌草技術被列為“閩寧協作對口幫扶項目”,菌草開始在寧夏種植,僅用10年時間,就使寧夏1.75萬農戶受益,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被當時的國務院扶貧辦列為典型扶貧案例。隨著菌草技術的推廣,菌草產業相繼被福建、陜西、貴州等地區列為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讓一大批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在不少老少邊窮地區被譽為“致富草”“幸福草”。
菌草技術從2000年開始走出國門,20多年來,已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南非等17個國家建立了示范基地,并傳播到106個國家。菌草技術為發展中國家破解消除貧困、減少饑餓、利用可再生能源、促進就業和應對氣候變化等發展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提升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國際形象。
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同志表示,下一步,要持續開展科研攻關,探索采取基因編輯、基因重組等高科技手段,力爭突破菌草在北方越冬問題,充分發揮耐高溫、光合效率高、生物量大、根系發達等優勢。同時,要順應自然規律,算好生態賬和經濟賬,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積極穩妥地推動菌草產業高質量發展,讓菌草成為造福百姓的“幸福草”。
關鍵詞: 經濟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