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簽勞動合同的后果是什么?
企業不簽勞動合同將承擔如下法律風險:
1、未簽合同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規定: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因此企業在解除勞動關系時應支付雙倍工資。若未支付,職工可申請勞動仲裁。
2、若簽了合同,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
勞動者提前30天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3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員工辭職需提前30日通知企業。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九十條的規定:
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勞動者辭職可能會承擔賠償責任;如果沒簽合同,勞動者可隨時解除關系,不用承擔賠償責任。這樣一來企業對勞動者的約束力就變弱了。
3、未簽合同能引起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成立。
《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這對企業是不利的。
4、單位不能以試用不合格為由辭退職工。
《勞動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因此簽了合同約定了試用期,企業就能在試用期內以不符合錄用條件為由隨時辭退職工且不用支付經濟補償金。而未簽合同就不存在試用期的問題,辭退職工就必須給付經濟補償金。
5、未簽合同依然不能免除為勞動者繳納各項社保費的義務。法律規定只要勞動關系存在,企業就應履行勞動法規定的各項義務。若不履行,勞動者可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
在我們國家義務是分為根據雙方當事人簽訂的合同或者是一些其他的行為所決定形成的,還包括有一些法定的義務,也就是法院當中應當作出規定的,比如說在勞動合同里面是用人單位必須要履行的一項法定義務,就是屬于簽訂勞動合同,如果不履行的話,可能會面臨著一些訴訟方面的糾紛。
沒簽勞動合同案子賠償標準是什么?
未簽訂勞動合同賠償的標準是從第二個月開始可以拿到雙倍的工資,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和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這是在我國勞動合同法第82條當中明確規定的,不簽勞動合同的補償金最多不超過一年。
沒簽勞動合同可以得到雙倍工資的賠償。勞動合同法規定,屬于以下情形的用人單位需要向勞動者支付雙倍工資:
(一)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二)勞動合同期滿后,勞動者仍在用人單位工作,用人單位超過一個月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勞動合同法》第82條的規定,向勞動者支付雙倍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