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醫學上是什么意思?
MIC在醫學上是指抑制細菌可見生長的最低藥物濃度,主要用于細菌藥敏試驗的檢測,以判斷細菌對某種用藥的敏感度。主要方法是在體外培養細菌18-2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培養細菌后,再以最低藥物濃度來抑制某種細菌生長,是測量抗菌藥物的抗菌活性大小的一個指標。
MIC為最小抑制細菌繁殖的濃度,可以衡量抗感染藥物抵御細菌的能力,由于細菌及藥物種類的不同,做MIC檢測時,需要規定具體藥物的稀釋濃度、培養基的種類、培養的條件、加入細菌量等,抗菌藥物在體內和體外均要達到甚至超過MIC濃度,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因此,在臨床上需要結合患者感染的程度和類別,來選擇有效的治療劑量或濃度,才能起到控制炎癥的效果,縮短用藥時間。
此外,臨床使用抗生素的原則是藥物劑量必須使該藥物的血漿濃度達到最低有效濃度,以起到抑制細菌生長、繁殖和殺滅細菌的效果。MIC檢測可以為醫生在使用抗菌藥物時,選擇敏感有效的抗生素提供佐證依據。
mic最低抑菌濃度怎么看?
MIC藥敏實驗是通過儀器測定抗菌藥物在體外多少濃度時開始起到抑菌的功效,其結果有S、I、R等數據,可以根據數據顯示的藥敏性進行針對性用藥,以判斷細菌對某種用藥的敏感度,具體結果解讀需根據專業醫生進行判斷。
MIC藥敏實驗是指檢查抗菌藥物的最低抑菌濃度,是選用不同濃度的抗菌藥物進行稀釋后,在瓊脂中培養得來,實驗結果可分為S、I、R。S是指抗菌藥物是否對致病菌存在敏感,比較適合治療致病菌引發的疾病。I是指抗菌藥物可能對致病菌敏感,也可能對致病菌耐藥,即I不適合治療該致病菌引發的疾病。R是指致病菌對抗菌藥物有耐藥性,治療效果不明顯。因此在進行MIC藥敏實驗后,通常會選擇S后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不建議使用I、R后面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進行MIC藥敏實驗有利于提高廣譜抗生素、廣譜抗真菌藥物等治療效果,減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耐藥性。在進行MIC藥敏實驗后,醫生會根據實驗結果進行用藥,不建議患者在感染炎癥后自行使用廣譜抗生素治療,以免出現炎癥加重、產生耐藥性等不良反應。
關鍵詞: mic醫學上是什么意思 mic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