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麂島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
南麂列島遠離大陸,海水清澈,含沙量低,海域底質以粉砂質粘土為主,海底地形自西向東南下傾,水深一般在15-25米之間,南麂島東北和西南兩側為深水通道,其水深在30米以上,最深處達45米。該區域以海蝕地貌為主,岸線曲折,岬角叢生,海灣眾多,礁石密布,沙灘多樣,是浙閩沿岸流與臺灣暖流交匯和交替消長的區域。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6.5℃,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南麂列島受海浪和潮汐的侵蝕和沖擊,基巖裸露,且多呈陡崖峭壁。列島岸線曲折,岬角叢生,海灣眾多。地貌形態以海蝕地貌為主,海積地貌不甚發育。
南麂列島地處亞熱帶海域,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屬于典型的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特征是: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16.5℃,極端氣溫2.7℃和34.1℃,日極端最高氣溫在30℃以上天數不多。二是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148.6天,年均降水量1063.4毫米,為浙江省海島中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主要降水期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3%。無霜期365天,四季比大陸推遲40天。三是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主要是受臺風襲擊較頻繁,據多年氣象統計資料,均每年3.3次,5-11月都有臺風影響,主要集中在7-10月份,最大風力12級以上。
南麂島有神自然資源?
南麂列島地處臺灣暖流與浙閩沿岸流交匯和交替消漲的海區,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內海洋生物物種繁多,區系成分復雜,自然生態系統保存良好,生物種類有很多:魚類397種、蝦類79種、蟹類128種,而貝藻品種之齊全居各海域之冠。本區已鑒定的海洋貝類有403種,其中19種為國內首次記錄,海洋底棲藻類有174種,22種藻類被列為稀有種,其中黑葉馬尾藻為世界海洋藻類的新種,貝藻類種數約占全國的29% 以上。本區的貝藻類不僅種類豐富,而且還具有溫、熱帶兩種區系特征和地域上的斷裂分布現象,堪稱我國近海貝藻類的一個重要基因庫。
南麂島號稱貝藻王國,藍色牧場,自然資源豐富,各類海鮮不勝地枚舉,主要魚種有,大小黃魚,黃姑魚、帶魚銀鯧等常見濟經魚類、稀有名貴魚有鱘魚、鰣魚、黃唇魚等。蟹蝦類307種、還有貝藻類403。
1999年南麂列島因海洋生物具有多樣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南麂島有紅壤、粗骨土、濱海鹽土、風砂土和潮土5個土類,下屬飽和紅壤、中性粗骨土、海灘鹽土、濱海風砂土和潮土5個土類。植被有維管植物126科401屬628種。其中海島特有種上獅紫珠為浙江僅見。四周海域產毛蝦、海蜓、帶魚、墨魚、七星魚、梭子蟹、鯧魚、小黃魚等,巖壁和暗礁處有名貴的石斑魚,以及野生紫貽貝、觸嘴等貝、藻類。水產資源豐富,是浙南重要漁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