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車是否存在暴利?
答案是存在暴利。
國內外差價離譜
據相關報到,在加拿大工作的瞿先生不久前從北美購置了一輛排量為3.0T的新款奧迪Q7,花了7.8萬加元,約合人民幣46萬元。日前他回到國內,看到同一款的進口汽車價格嚇了一跳,號稱大幅優惠之后還超過了100萬元。然而,中國消費者似乎見怪不怪。一輛基本配置的奔馳ML350從美國的發貨價是4.9萬美元。而擺到中國4S店時,這輛車打出的價格是86萬元人民幣,約合11萬美元。一款路虎在中國內地報價為118萬多元,而海外售價僅合30多萬元;雷克薩斯GS430在美國售價折合人民幣40萬元,而國內商家的最高報價卻到了82萬元,利潤率高達恐怖的50%以上。
進口汽車的一個基本價格走勢是:越豪華的進口汽車,其國內外的價格差距越大。進口關稅從原來的80%降到了現在的25%,曾一度高達10萬元的進口車許可證被取消了,但進口汽車價格依然大大高于國外價格,實在匪夷所思。
“消費者并沒有享受到市場開放、競爭升級帶來的好處。”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的一位負責人這樣評價道。有意思的是,雖然價格上沒有接軌國際,但國內的進口車市場卻是賣方市場。因為中國消費者“執著”得可愛,一方面大罵國外廠商“店大欺客”,一方面又有新的人群加入購買進口車大軍。
為什么進口車會產生暴利?
一種常見的說法是中國官方對于進口車征收的價格比較高。一輛進口車要進入中國市場銷售給中國的消費者,就必須繳納關稅、增值稅、消費稅,而越大排量的汽車所繳納的消費稅越高。一輛進口車繳納進口環節的各自稅收以后,其價格往往會翻番增長。另外一種相反的意見認為,進口車價格高企的主要原因在于跨國公司在中國汽車市場上的壟斷行為。
他們在中國市場上依仗著自己產品的優勢,自行制定高過產品成本太多的價格以獲得超額的利潤。其實,這兩種說法并不矛盾,中國高額關稅的存在是事實,跨國公司賺錢高額利潤的動機也昭然若揭。然而,你很難去指責跨國公司獲得高額利潤的行為,也幾乎很難改變目前存在的稅收政策。
不過,跨國公司并非惡毒的剝削者,也并非故意造成任何壟斷的事實。他們之所以能夠長期在中國汽車市場維持這樣高額的利潤,或者維持這樣的高的市場價格,除了稅收因素之外,還有著更多中國市場消費者自己方面的因素。首先,中國汽車市場的基本供求關系是造成進口車市場價格高企的重要理由。
從整個中國汽車市場來看,市場供求關系仍然是一種供不應求的情況。市場供不應求的失衡,造成了進口車在市場上短缺現象的存在,而中國的消費者又層出不窮,具有超強購買力。一般來說,市場供不應求,往往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價格高企。最近幾年,由于歐洲汽車市場持續低迷,跨國公司更多將自己在海外市場過剩的產品輸送到中國市場,并造成進口車市場庫存壓力較大。
從而造成進口車市場價格下降趨勢明顯。有些進口車降價幅度高達百萬,降價幅度低的產品也有幾萬、十幾萬。這就是說明供應增加帶來的壓力造成的價格的下降。但是這種壓力相對于中國市場的需求,雖然短期內有些供大于求的情況存在,但是從長期來看,中國汽車市場的需求仍然強勁。
這自然就維持推高了進口車市場的價格一直在較高的位置上徘徊。其次,進口車市場保持高價格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跨國公司在中國汽車市場有自己的合資企業生產的國產外資品牌的產品。在產品的價格安排上,跨國公司必須要保持國產車的盡可能高的利潤空間,并形成進口車與國產車互不競爭的格局。
這樣,跨國公司一般會將進口車保持在相對更高的價格上,以給國產車保留住更多的市場空間。奔馳公司曾經出現過進口車與國產車利用價格手段惡性競爭的問題,就大大打擊了自己在中國汽車市場上的競爭力以及市場表現。固然,這里面存在進口車在品質、性能等方面的一些原因,但是其中有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
中國汽車市場的消費理念仍然維系在一種非成熟階段,不少人購買汽車不是為了將汽車作為交通工具,而是將汽車作為一種地位、身份的象征。在這種消費理念的指導下,他們就會只買貴的,不買對的。正因為價格昂貴,才能更加凸顯他們在其它人面前那種驕傲的心理。從整個社會心態來看,買得起車、買得起高價車、買得起高價進口車常常擁有更高的社會尊崇與地位。
力帆汽車老總曾經說過的買自主品牌過不了丈母娘這一關,其實反映的就是這樣一個社會現實。
國內確實存在著一批消費力極高的群體,他們的購買力驚人,他們的購買只是為了購買收藏以及享受,而不是使用。
當然,進口車背后的跨國公司也并非完全是因為被迫的原因才不得以適應中國市場的需求,保持超高的市場價格,自然也有賺取更多市場利潤的目的。逐利是企業的本性。原本市場價格應該受到許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是恰恰在中國汽車市場,進口車的價格制定卻完全交給了跨國公司,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跨國公司在進口車市場價格制定權利的濫用。
《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從某種程度上賦予了跨國公司在進口車市場上完全的價格制定權。因為,《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完全將經銷商的權利限制到最小,甚至失去了自我意識。經銷商必須服從于汽車整車生產企業所有的要求才能進入這個品牌的市場,而這個市場在很長時間內意味著高額的收入回報。
在中國汽車市場上,經銷商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它沒有任何的獨立價格制定權,所有的價格甚至包括采購、銷售、維修、店面裝潢等等都必須要汽車整車生產企業說了算。當市場上只有一個聲音的時候,那么價格的高企就不可避免。即使市場上有價格下降的因素存在,汽車整車生產企業也會將更多的壓力轉嫁到經銷商那里,以保持自己在市場中獲得最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