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和市值比例多少合理
主營業務收入/市值,也是每股主營業務收入和買入價格之比,主營業務收入越多越好,但是這個比例參考意義不大,是因為投資者分到的凈利潤,不是主營業務收入。這個比例也不能作為盈利能力或者償債能力的指標。
市值/營收=市銷率,一般來說,1倍市銷率=5倍市盈率,所以市銷率最好在0.3-5之間。
投資者還可以用主營業務/凈利潤,判斷一個公司的銷售情況。如:主營業務收入占凈利潤比重大,則說明這個公司主要收入還是來源于公司的產品。如果說當年公司盈利了,但是盈利的來源是賣股權、變賣資產、出售固定資產等導致主營業務占比少,則說明這個公司投資價值不高。
另外,市值可以和公司凈利潤作比較,市值/凈利潤=市盈率。而計算出市盈率的高低就能分析該公司當前被高估或被低估。高估則泡沫大,有下跌的風險,低估代表估值低,未來盈利空間大。
股票總市值與流通值差距多少為好?
通常情況下來說是差距越小越好,我們想要了解股票總市值與流通值之間的關系,我們就要理解股票總市值和流通值是什么?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就是公司的限售股和流通股的價值總和,總股本×股價就是股票的總市值,總市值可以用來表示個股權重大小或大盤的規模大小,對股票買賣沒有什么直接作用。股票流通值即股票流通市值,流通市值就是上市公司的總股本減去限售股之后乘以股價所得到的流通股票的總價值,股票流通市值=目前股票股價×流通股股數。雖然股票的總市值和股票買賣沒有什么直接作用,但是通常情況下,盤子越大,那么股票的波動性相對就較小,穩定性較強。
市值和流通市值的區別
市值和流通市值的區別如下:
股票的市值就是指總市值,總市值=股價×股本(實收資本),而實收資本中包括了:增發、配股、實施股權激勵等實收來的資本,另外總股本還包括限售股和質押股。
流通市值就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交易流通股數量*股票價格。舉例說明:
某公司總市值有50億,其中有20億為限售股,那么50億就是總市值,剩余的30億就是流通市值。
總市值和流通市值的數據不需要投資者自行計算,可以直接在盤口處查看。最近,“葉飛”事件牽出一系列A股市場存在的問題:未來總市值50億以下的公司被機構炒作的概率很小,因此投資者要注意中小盤股的風險。
未來炒股更加注重基本面,價值投資將是長期主流,而且龍頭股根本不需要市值管理,而一兩個機構也無法操縱大藍籌股價。
流通值越大越好嗎?
流通市值占總市值的比例是越大越好,流通市值越大越好,因為上市公司的市值是隨股票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的。流通市值大的股票,主力很難控盤,即個股上漲下跌需要較大的資金,這會導致個股的走勢比較穩定,不會出現急劇下跌,急劇上漲的情況,對于穩健的投資者來說,流通市值越大越好。但是流通市值并不能直接決定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主要和公司的經營能力,盈利能力有關。股票的價格圍繞公司內在價值而上下波動,而內在價值就是公司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