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熱”成為了各地相繼登上熱搜的一大關鍵詞,有不少網友調侃:“命都是空調給的!”近日,網上流傳的一則“空調工作臨界點”提示,介紹稱空調在室外溫度(+43℃)的情況下難以正常使用,則讓不少網友心里涼哇哇的,開始尋找其他有效的降溫手段。
近日,江西“一位老人每天花50多元買冰塊降溫”,一度引來大量網友關注;央視也有報道顯示,上海當地的制冰廠開足馬力趕訂單,生產的冰塊剛下線就被拉走,送往生鮮市場和工礦企業……種種跡象顯示,降溫冰塊領域愈加受到關注。
降溫冰塊銷量火熱
記者咨詢了多家降溫冰塊商家,降溫冰塊規格方面,40KG-50KG 一塊的較為常見。根據規格、產地、售價、運費等不同,通常會提示一塊、兩塊起售,數量達到一度程度也有額外優惠,每塊價格則在30-60元不等,部分商家還會強調“可24小時配送”。
據介紹,夏季向來是降溫冰塊的“熱銷季”,按往年經驗,行情可能會持續到8、9月份。也有商家向金融投資報記者表示“沒了,不賣了”,原因則是“沒貨”。雖然“之后應該有貨”,但直到月底之前,都不一定能接新單。
相比上述商家售賣的幾十上百斤大冰塊,今年夏天,更多家庭購買冰塊還是會選擇包裝更小、送達效率更高的外賣平臺。
美團平臺7月26日數據顯示,近10天,美團外賣上全國冰塊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82%,其中食用冰杯最受歡迎,售賣“食用冰”的商家數量同比增長近90%,晚上9點是冰塊售賣最高峰,國內食用冰供給穩定,沒有出現缺貨情況。
餓了么也透露,其平臺上的食用冰塊、純冰杯、冰球訂單量持續走高。據其初步統計,7月上半月,上海各家便利店已在餓了么賣出約300噸食用冰塊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被“吃掉”的冰塊,只占這個夏天消耗冰塊總量的一小部分。
除了用于家庭食用,更多的食用冰塊被送到了各個餐館、冷飲店、咖啡店,冰奶茶、冰啤酒、冰咖啡都離不開它。這些冰塊通常通過冰池冷凍制作,原料采用純凈水或凈化水,以保證質量和安全。
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在食用冰塊之外,還有專門用于降溫的“工業冰塊”。這些冰塊通常采用含鹽的鹵水制作,降溫快,化水慢,在炎炎夏日用途廣泛,包括水產、農貿市場的生鮮降溫、工廠車間、辦公室的大空間降溫,露天宴會、會場的室外降溫,冷鏈運輸過程中的產品降溫,動物園里的各種動物降溫等。
冰塊環保儲能受關注
近年來,節能減排、低碳發展已成為了各行業的一大趨勢,冰塊儲能作為一項相對有效的環保冷卻方法也愈加受到關注。
據報道,世界經濟論壇撰稿人安德里亞.威利格曾在去年指出,使用冰似乎是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人們可以將冰塊當作像電池一樣的能量儲存器,用以平衡電網。在夜間或任何風能、太陽能產能過剩之時,能源較為便宜。于此時生產冰塊,再于白天用冰塊制冷。此外,還有其他創新解決方案可用來存儲熱能。威利格稱,應對所有方案進行及時支持,以確保其能夠應對未來激增的制冷需求。
而今,低碳環保的“余熱制冰”,也不再是國外專家的口頭設想。
今年7月16日,皖能合肥發電有限公司給廬陽區室外核酸檢測采樣點的工作人員“送清涼”,贈送了近15000公斤的冰塊。據介紹,此次贈送的冰塊是皖能合肥發電有限公司利用自主研發的實用新型專利“余熱制冰”技術生產的。2020年,該公司“余熱制冰”項目成功出冰,論證了國內首次運用的“熱制冰”技術是現實可行的。“余熱制冰”是利用供熱用余熱尾氣作為主動力源來制冰,與傳統制冰技術相比,節能達50%,對環境無污染、無破壞、無排放。
類似的技術也有上市公司布局。去年10月,針對投資者提出的相關問題,百川暢銀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回應稱,公司有研發移動儲能車,主要用于通過把電廠的余熱資源運輸到用戶端用于制熱或者制冰,從而達到能源的充分利用。目前在試用階段,下一步將加速推廣應用,為碳減排做出貢獻。
隨著近年來冷鏈物流的需求顯著提高,部分涉及相關制冷、制冰設備的上市公司也受到關注。
東吳證券研報指出,多重利好催生行業景氣度持續上行,建議關注核心設備生產商和規劃設計龍頭公司。根據其跟蹤產業鏈的情況,設計規劃龍頭和核心設備生產制造商在手訂單均較為飽滿,產能排產已經安排至下半年。推薦壓縮機設備龍頭冰輪環境,建議關注海容冷鏈、雪人股份、中糧工科等。
申銀萬國證券則表示,在“政策催化+行業高景氣度+技術標準提升”多重刺激下,冷鏈設備供應商有望充分受益。如海容冷鏈,公司為國內終端商用展示柜龍頭,具有較高專業性與較強品牌效應,綁定國內外頭部客戶,可充分享受冷鏈行業高景氣紅利;雪人股份為制冰設備與壓縮機供應商,其制冰設備產品可用于低溫儲藏、保鮮,壓縮機產品用于冷凍冷藏、冷鏈物流。(本報記者 陳雨禾)
關鍵詞: 降溫冰塊銷量火熱 行情或持續到89月份 降溫冰塊商家 降溫冰塊規格 冰塊環保儲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