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海天味業、天味食品等調味品頭部企業銷量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從各家企業的年報數據來看,能做到不虧損的企業已是調味品行業的佼佼者。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自2020年以來,調味品企業歷經多次提價,但銷量仍在下降,這表明漲價已不能成為拉動業績增長的手段。調味品企業必須各尋出路,找到新的業績增長點。
頭部企業業績下滑
調味品行業頭部企業紛紛出現近年來的業績新低點。根據財報,海天味業2021年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速均創下近10年來的新低,這也是其2014年上市以來營收和凈利潤首次錄得個位數增長。加加食品也陷入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天味食品凈利潤降幅更是超過50%。
據了解,2021年10月,5年未提價的海天味業宣布上調旗下產品價格,被業內視為拉開了調味品行業提價的序幕,而實際上調味品漲價或早已開始。
“2020年下半年,榨菜、調料醬就漲價了。涪陵榨菜早就縮小了包裝,中炬高新也對餐飲端產品供貨提價。”一位北京地區調味品經銷商向中國商報記者出具了幾份不同品牌的調價通知單,并表示漲價是為了保證利潤,但銷量下滑已是板上釘釘的事。
值得關注的是,漲價或已不能成為拉動企業業績增長的有效手段,價格增加、銷量下降已成為調味品企業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以涪陵榨菜為例,根據該公司財報,占據公司收入近80%的榨菜業務價格提升13.4%,銷量同比降低0.6%。“受疫情影響,餐飲業的調味品需求下滑,這也導致了終端銷售量的減少。”上述北京地區調味品經銷商坦言,現在經銷商手里積壓了大批貨品,銷售壓力相對較大。
此外,銷售費用的增加也成為拖累業績的原因。天味食品在2021年年報中稱,由于競爭加劇,頭部企業均加大品牌及渠道建設投入力度,但也出現獲客成本增加的趨勢,導致銷售費用進一步上行,利潤端承壓。
成本壓力尚難破解
在成本持續增加的背景下,調味品企業難以通過漲價來轉移壓力。中炬高新相關負責人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公司暫時沒有提價的計劃。海天味業方面也表示,2021年各種原材料、能源等成本出現大幅上漲,目前行情仍處于高位,提價難以完全覆蓋現有成本的壓力,他們會通過各種措施去消化,暫時還沒有再次提價的打算。
不過,銷售端的經銷商仍在等待上游供貨廠商提價。“在海天味業宣布提價前,調味品產品就已經有了提價的動作。”北京玉泉路糧油批發市場一位調味品經銷商告訴記者,“漲價的方式不同,有的是通過餐飲端提價,有的則是減少贈品。可能相關產品還會漲價,但具體漲多少,我們還在等廠家通知。”
值得關注的是,調味品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還在持續。東興證券分析,自2021年第四季度至2022年上半年,調味品公司面臨更大的農產品原料成本壓力。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在原材料成本承壓的形勢下,調味品企業紛紛宣布漲價,但漲價并不是拉動業績增長的長久之計,調味品企業要想實現業績的增長,還需從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及管理創新等方面綜合施策。
嘗試創新探求出路
當前,調味品企業正在積極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中國商報記者在已公布的六家調味品上市企業年報中發現,企業的研發費用均有增加,研發費用的增速甚至超過了營業收入的增速。
柏文喜表示,調味品企業加強研發也說明企業業績增長壓力較大,希望通過加強研發來實現業績增長,這也是企業的重要戰略意圖。
記者發現,調味品企業還在不約而同地擴大產能。近日,恒順醋業計劃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0億元,用于擴產釀造食醋、黃酒和料酒、復合調味料等項目;海天味業也表示,預計2022年會有醬油和蠔油的新產能投產;千禾味業則表示,擬定增募資不超過8億元,用于年產60萬噸調味品智能制造項目建設。此外,涪陵榨菜、中炬高新、雪天鹽業等企業也有擴產計劃。
擴產是否會給企業帶來產能過剩的隱患?涪陵榨菜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當前其產能能匹配終端消費需求,但市場一旦擴大,當前的產能就不能滿足銷售需求了。中炬高新相關負責人也對記者表示,擴產是基于未來市場需求進行的布局。
此外,調味品企業還在布局新賽道以探求出路。恒順醋業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其正積極研發和布局預制菜產品系列。海天味業也在米面糧油賽道積極拓展,2021年年初,海天味業推出食用油產品“油司令”;2021年5月,海天味業推出“地理印記”系列大米,正式進軍大米市場。
隨著人們的生活和消費方式不斷發生變化,調味品企業渠道運營方式也出現了多元化發展趨勢,調味品行業銷售渠道正在發生激烈變革。企業紛紛創新模式加強線上銷售,以適應新零售趨勢下調味品消費場景轉移的新特點。
業內專家表示,調味品企業要加快產品迭代,繼續加大創新力度,及時響應需求側的多元化、碎片化、個性化需求,推出更多有競爭力的產品。(本報記者馬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