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車間亂象遭曝光、火腿腸變質……負面輿論的風波還未平息,雙匯發展又交出了一份營業收入、凈利潤雙降的“成績單”。令外界質疑的是,在營業收入、凈利潤雙降的情況下,雙匯發展仍拿出近45億元向全體股東分紅。在此情況下,雙匯發展的資金鏈如何保證?
根據雙匯發展的年報顯示,公司在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666.82億元,同比減少9.7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8.66億元,同比減少22.21%。這意味著,自2018年以來,雙匯發展交出了首份營收、凈利雙降的“成績單”。
對此,雙匯發展在年報中表示,報告期內因生豬產能恢復,生豬供應量增加,生豬價格大幅下降,公司生鮮產品銷價同比下降超過30%。同時,由于2021年生豬行情超預期波動,公司對凍品節奏把握出現偏差,造成國產凍品和進口豬肉出現虧損,進一步使得生鮮凍品業務經營利潤同比大幅下降。
“雙匯發展的這份年報成績應該是在意料之中。”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坦言,近期,雙匯發展食品安全問題頻出,說明其運營及質量管理體系存在較大問題。在產業鏈的完整度方面,雙匯發展也有待完善。
在年報發布的當日,雙匯發展再次因火腿腸變質問題成為關注焦點。有消費者在食用網購的雙匯雞肉腸吃出變質異物進行投訴后,遭到網購店鋪客服對其學歷的攻擊。雙匯方面稱,公司已進行核實,涉事店鋪非雙匯直營店鋪,雙匯已要求該店鋪停業整頓,至于相關產品的變質原因、產品批次、產地等公司尚不清楚,仍在調查之中。此前,雙匯發展剛因“3·15”期間被曝出生產車間的亂象而公開向公眾發布致歉聲明。
變質火腿是否只是個例,還是雙匯發展旗下同批次產品均有類似問題?中國商報記者就上述問題向企業發去采訪函,但截至發稿時尚未收到回復。
記者以進貨商的身份致電雙匯發展位于河南省漯河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工廠,接線人員表示,火腿腸因長距離運輸或個別人為因素導致包裝破損,可能會發生變質。在終端銷售時,銷售場所環境存儲不當也會導致產品變質。工廠并不能對產品變質完全負責。
此外,雙匯發展的資金鏈或難令人安心。對穩坐“屠宰老大”寶座的雙匯發展來說,“豬周期”下行階段,豬肉價格處歷史低位,其本可以更低的成本收購生豬、再加工肉制品獲得高利潤。但根據年報,雙匯發展的屠宰以及加工業務的毛利率均在下降,包裝肉制品收入同比也在下降。
年報顯示,雙匯發展2021年的凈利潤為48.66億元,但仍以34.65億股為基數,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2.98元(含稅),按此計算,共分配利潤44.97億元,意味著九成以上的凈利潤用于分紅。
同時,雙匯發展還打算募資擴產,根據公告,2022年公司將通過新建項目、續建項目、技術改造項目、單臺設備投資等方面的積極推進,升級工業自動化,完善產業鏈,預計全年完成投資并支出項目建設資金42億元。以上資金需求主要通過公司募集資金及其他自有資金加以解決。
有接近雙匯發展的業內人士對中國商報記者坦言,雙匯發展自變成中外合資企業后,內部管理就存在問題。把國外肉制品引入國內市場,給雙匯發展帶來了財務壓力,而一直以來的高分紅有可能會加重雙匯發展的負債。分紅是對大股東合理的利益輸送,需要資金投入時再增發股本獲得資金,這種模式或對公司長期可持續經營能力造成損害。(本報記者馬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