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不久前陷入“院士風波”后,近來茅臺集團又被取消了“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資格。有關白酒科技、茅臺科技的話題引來外界關注。中國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貴州茅臺的研發費用占比和研發人員數量占比在白酒行業五大龍頭中均處于較低水平,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科技投入對白酒行業究竟有多重要?
“茅臺科技”引發關注
日前,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021年評價結果,茅臺集團等部分企業技術中心評價得分低于60分,被評定為不合格并取消“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資格,原因是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低于150人、企業技術開發儀器設備原值低于2000萬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低于1500萬元等。
據了解,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是由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等部門聯合負責,為推進企業技術進步,確立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基于50項指標,全面、系統地對企業在技術創新能力所進行的綜合性評價系統。
此次參與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評價的企業共有1744家,其中包括茅臺集團、五糧液、汾酒、劍南春、青島啤酒、珠江啤酒等11家酒類相關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因評分不合格,茅臺集團和劍南春被取消“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資格。
實際上,早在2021年2月,茅臺集團就陷入“院士風波”。彼時,貴州茅臺官微發布消息稱,茅臺集團總工程師、首席質量官王莉入圍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該消息瞬間引發輿論熱議,并登上微博熱搜榜,關于“茅臺科技”的一片質疑聲紛至沓來。最終,同年4月23日,中國工程院網站發布消息,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議,確定了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577位,茅臺集團總工程師王莉并未在列。
研發費用現“不均衡”
白酒行業科技投入哪家強?中國商報記者對比了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山西汾酒五大龍頭企業的研發費用投入數量。
對于研發費用在銷售收入中的占比,金融數據和分析工具服務商萬得數據顯示,2018年—2020年,貴州茅臺研發費用在銷售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0.03%、0.05%、0.05%;同期五糧液這一比例分別為0.21%、0.25%、0.23%;洋河這一比例為0.11%、0.69%、1.23%;瀘州老窖這一比例為0.48%、0.45%、0.52%;山西汾酒這一比例為0.13%、0.19%、0.12%。可見,瀘州老窖和洋河的研發費用在銷售收入中占比較高,貴州茅臺占比較低。
對此,上海博蓋咨詢創始合伙高劍鋒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貴州茅臺的研發投入較低或因為貴州茅臺的護城河是其品牌力和渠道力,不需要依賴滾動的研發投入就可以實現很好的銷售增長。而瀘州老窖這幾年更重視科技投入或是因為其高端產能相對緊張。近幾年瀘州老窖在不斷新建窖池并進行老窖池的轉化,這需要不斷的科技投入加速窖泥的陳化。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原副院長、教授級高工張五九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白酒的釀造工藝要求或是現代科技不能完全滿足的。實際上,白酒行業更像是一門經驗總結出來的科學,其中很多東西是沒辦法完全用現代科技解釋的。
科技含量至關重要
科技水平高低對白酒行業而言重要嗎,又能具體發揮哪些作用?
對此,一位白酒上市公司質量管理部門負責人對中國商報記者透露,白酒雖是傳統工藝,但科技進步確實推動了產業發展,包括理論指導生產、經驗上升為標準、機械化智能化裝備的采用、質量的控制等。
一位從事白酒行業技術研究多年的白酒行業評委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智能化、大數據等技術對白酒行業未來發展很重要,如利用智能化可以對白酒發酵中的物理化學變化進行在線監測。同時白酒的眾多成分相互作用的機理也需要通過大數據進行研究等。
中原基金執行合伙人、白酒行業分析師晉育鋒對中國商報記者分析,科技研發在白酒生產工藝以及運營管理中無處不在。其科技運用包括制曲、發酵、釀造、儲存的自動化與智能化,勾調工藝的標準化與智能化等。此外,白酒柔性生產、人員管理、銷售管理、商品流轉、庫存管理等環節也都需要數字化轉型。可以說,白酒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技術的進步。
白酒行業未來提高科技水平有哪些難點?高劍鋒認為,目前白酒企業的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擴大產能等方面,實際上,這幾年隨著白酒產能的快速擴充,白酒產品質量或有下滑的跡象,這才是未來酒企科技投入的重點。(本報記者周子荑)